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一千二百字
由於此前市場已經對阿里巴巴Q4(2022財年三季報)不算景氣的業績預期做足了心理鋪墊,當這份財報在昨晚出來時,似乎並沒有讓人太驚訝,基本在市場預期範圍內。昨晚它在100美元的低位開盤,報收109美元。
作為中概股標杆,阿里巴巴具有示範效應和信心暗示。2022年在內外環境都不寬鬆的情況下,中概股的下行勢頭會延續到第幾個季度?股價與公司基本面越來越背離的趨勢何時終止?均受人關注。
這裏先提煉阿里Q4財報中的幾個觀察點,再分析標題中的觀點,為什麼它正在經歷一個結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向好的,還是會低靡下去?
- 在收入取得10%同比增速的情況下(上市以來最低),Q4經營利潤出現34%的下降,如果加上高達250億元左右的文娛業務商譽減值計提,經營利潤降幅將達到86%。當然,商譽減值這種非經常性、非經營性項目可以暫不考慮。如果剔除股權激勵、攤銷等因素,經調整後的EBITA利潤同比下降27%。這些基本延續了Q3的趨勢。
- 直營電商/商超部分的份額佔比進一步提升,但存貨的增加也讓經營成本快速上漲。相應的毛利率已由前幾年固有印象中的70%左右降至現在的40%左右。這是其利潤變化的根源之一。
- 淘寶天貓GMV同比個位數增速,與去年12月社會零售商品大盤增速基本同步。從類目看,服裝飾品、3C電子的收入增速低於阿里GMV的平均增速,而快消品的增速高於平均水平。這在四季度不太正常,尤其服裝是阿里的傳統強勢類目,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在這個冬季添置服裝的意願走低。而美妝類目依然強勢。
- 雲計算從經調整後的EBITA視角看,已經能保持9個月的盈利,為8.7億元(計入股權激勵和攤銷後的經營利潤仍為虧損)。這是在釘釘去年4月從創新業務併入雲業務之後的表現,這在短期內對雲業務有抬升收入、拉低利潤的效果。Q4非互聯網客户營收佔比已經過半,達52%,金融、電信類大客户貢獻明顯,海外市場因頭部客户流失仍在影響雲的總收入。
- 儘管經營現金流同比有所減少,但它賬面上仍然有十分充裕的現金和流動性,為1500億(9個月值)。在Q4以14億美元回購股票後,其15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已經實施過半(77億美元)。 蘋果、微軟等美科技股近些年的常規操作都是一邊貸款、發債,一邊大手筆回購股票,阿里也上了這趟車。
- 宏觀貨幣方面,M1、M2之間近期出現比較大的剪刀差,反映了消費者整體購買意願不強,更願意把錢存在銀行。這將影響今年的實體零售表現。此外,來自直播電商的競爭因素暫時還沒有消除。
- 美股市場方面,據美銀證券,今年迄今為止已有155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而去年同期有2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美聯儲加息週期對股市造成影響,境外投資者心裏也沒什麼底,拋售意願凸顯。
結合上面這些點狀羅列看,大到業務模式 ,小到客户結構,阿里巴巴在經歷一個全面性的調整,而且是結構化的。
以前它給市場的固有印象是賺錢能力非常強勁,這得益於它的平台廣告業務模式,由此產生高毛利率空間,同時在成本及費用率方面一直控制的得心應手。
而隨着覆蓋接近10億年度內地消費者規模,且服裝、電子產品類目達到30-40%的電商高滲透率時,後續增長空間需要阿里做更深入、更艱苦的挖掘。
至少從該季度看,原有的平台廣告收入增速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零售業務的增長主要靠高鑫零售、天貓超市、盒馬等直營業務拉動,畢竟整體增長預期是不能違背的。
但直營業務拉低了毛利率水平,再加上公司對淘寶特價版、淘菜菜等新業務的持續投入(至少在新增用户數上見到了成效),成本上漲,毛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但這只是和它自身往年相比,橫向比較仍是很賺錢的。張勇在昨晚分析師會議上説,他們對平台還是直營模式沒有偏好,主要是以用户視角做業務決策,滿足用户差異化需求,建立分層的消費者矩陣。説白了,當你要拓展新業務模式時,持續投入行為是不可避免的。
當前計算阿里P/E在20左右,相對處於一個低估狀態,這也是它上市以來的常態。過去市場對阿里的估值習慣圍繞其盈利能力展開,利潤強勁,股價飆升,這在科技股裏是一種成熟期公司的體現。
現在的估值邏輯相對分散而混亂,經營利潤暫時承壓;雲計算經歷完高速增長期後,尚未實現真正的盈利,已是營收引擎但非新利潤引擎;圍繞下沉市場的新業務規模還比較小,外海業務成長還需時日,且營商環境波動較大……
那麼當下該錨定什麼作為其估值目標?現金流或許是一種方法。
通常,從經營現金流中扣除資本性支出CapEx,得到的是自由現金流部分。
阿里巴巴的CapEx主要對應雲和菜鳥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數據中心升級、物流建設、新零售供應鏈佈局等。Q4單季度的CapEx同比增速是128%,連續9個月增速是24%。
説明它在“基建類”項目上的投入力度沒有壓縮,還處在擴張期。而自由現金流目前出現的20-30%同比下滑,結合其核心主業表現看屬於正常情況。連續9個月其手上的自由現金流大約1140億元。
由於目前缺乏對公司內部運營與人員動態方面的一手消息,只能從公司業務與財務基本面嘗試做一些分析。
張勇的大方向是向產業數字化要成績,態度很堅定,投入與調整也圍繞這個進行。不過在數字化方面,不具備像AWS、微軟所面對的市場環境與客户認知,內地以前是由互聯網客户先吃螃蟹,帶來了雲計算的飛速增長,現在當他們的需求放緩時,傳統產業客户的梯隊跟進還沒有預計的那麼快。
因此,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這是阿里雲EBITA利潤率轉正的因素,但規模效應還不算強大。服務冬奧會IT基礎設施是一個正確的路數,對阿里雲而言具有廣告與標杆效應,後續怎樣常態化地、更商業化地深入文體娛教等實體產業,服務實體經濟,值得觀察。
張勇説,公司現在追求高質量的增長。對“高質量”該如何理解、細化實施?我還不太能領悟。
或許可以理解為針對前幾年高速增長的一種調整和轉向?相應地,外界對阿里的估值邏輯也要做出調整?作為中概股標杆,阿里現在面臨的也是很多中概股面臨的。
抗壓週期之下,它的相對優勢可能是強大的現金流基礎和多業務引擎的緩衝。這一週期下,互聯網公司再想像過去那樣躺着數錢已經不現實,誰都要去做“髒活累活”,但這期間頭部公司的抗壓與疏解能力還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