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出口129萬條,但把電熱毯賣到歐洲去並不簡單
北半球的冬天就要來了。尤其在中高緯度的歐洲國家,目前最低温度已經低於10°C,即將進入取暖季。受俄烏衝突和西方制裁引發的能源危機影響,歐洲各國天然氣和電價持續上漲。
為了過冬禦寒省成本,歐洲民眾已經開始準備熱泵、電熱毯等保暖設備。在眾多保暖設備中,電熱毯成為中國出口歐盟的爆款單品。
對中國的生產企業來説,把電熱毯賣到歐洲去,成為今年的新生意。不過,這門生意並不簡單。
↑資料配圖 圖據圖蟲創意
電氣價格翻倍上漲
取暖費用飆升
在歐洲,天然氣和電力的價格不斷上漲。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截至2022年7月,歐盟能源價格通脹年增長率達38.3%,其中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通脹年增長率分別達52.2%和31.1%。8月以來,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歐洲電力交易所數據顯示,8月30日歐洲電力系統均價為462.1歐元/兆瓦時,較年初增幅高達6倍;8月26日,荷蘭TTF基準天然氣期貨收盤價格為339.195歐元/兆瓦時,較年初增幅達5倍。
宏觀數據背後,居民的生活感受更加具體,漲價其實從2022年初就開始了。
在歐洲,大部分住宅都配備使用天然氣的暖氣系統。和中國北方常見的集中供暖不同,歐洲住宅的暖氣設備大部分可以由每户自行調節開關和温度。也就是説,用得越多,花費越貴。
一些生活在法國、德國和荷蘭的華僑告訴紅星資本局,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幅度過大,原本承諾包含水電氣費的房東或租房平台都要求房客補交能源費,有人需每個月補交數百歐元,還有人的取暖費直接翻了數倍。
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民用能源限制供應的情況,不過歐洲各國已在呼籲減少能源消耗。同時,為了應對暴漲的費用,歐洲民眾開始採購使用電能的取暖設備,或者功率更小的取暖設備。
德國諮詢公司GFK公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民眾購買了約60萬台電取暖器,同比增長近35%。比利時、英國和瑞士的家電零售商數據也顯示,今年的電熱毯、電熱油汀和對流式電暖器的銷量在各國市場明顯上漲。
電熱毯成爆款單品
7月出口129萬條到歐盟
中國企業出口到歐洲的取暖設備中,電熱毯成為了爆款單品。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多數家電產品對歐洲出口額呈下降態勢,而增長的品類主要包括空調、電熱水器、電暖器、電熱毯、電吹風,1-7月累計出口額規模分別為19.9億美元、1.3億美元、4.9億美元、3340萬美元、1.6億美元,其中電熱毯以97%的增速引領其他品類。具體國家來看,相比電暖氣和空氣源熱泵在部分國家的熱銷,電熱毯在各國的進口需求同步高增,其中希臘、意大利、波蘭、德國、荷蘭均呈翻倍式增長。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月度數量為18.9萬條,2月、3月分別為7.3萬、6.1萬條,4月至6月分別為15.4萬、22.2萬、52.1萬,7月更是迅速增至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
↑圖源:海關總署
銷售市場的火熱,直接增加了資本市場對相關企業的關注,彩虹集團(003023.SZ)、星徽股份(300464.SZ)等電熱毯生產企業的股價明顯上漲。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中,除了前述直接生產電熱毯的相關企業,生產熱泵的雪人股份(002639.SZ)和生產空調的海信家電(000921.SZ)也被問及是否計劃生產和出口電熱毯,這兩家企業均表明專注主營業務。
電熱毯出口生意並不簡單
業內人士:需做本地化改良
相比市場的火熱,電熱毯生產企業更顯冷靜。
9月22日,電熱毯企業彩虹集團員工告訴紅星資本局,出口的電熱毯數量並不多。當日晚間,彩虹集團發佈公告,表示電熱毯出口訂單未對公司收入產生實質影響。
公告顯示,彩虹集團9月21日和22日連續兩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對此,彩虹集團解釋,近期公司經營情況及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生產經營正常。公司產品主要為電熱毯、電熱暖手器等家用柔性取暖器具以及電熱蚊、香液、電熱蚊香片等家用衞生殺蟲用品,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彩虹集團強調,今年取得了一些電熱毯出口訂單,單張訂單數量低,總體金額小,未對公司收入產生實質影響。
此前,在投資互動平台,彩虹集團曾表示,目前正值歐洲能源危機,電熱毯作為節能環保產品會有一定機會。為推動出口業務,公司組建了海外市場開拓部門和服務團隊,今年5月份以來取得了電熱毯出口訂單。
關於電熱毯出口這門生意,一名從事家居家電跨境電商的從業者告訴紅星資本局,這並非一門簡單的生意。首先,各國對家用電器的使用習慣不同,很多國內常見的款式需要做對應的本地化改良,比如德國習慣披着使用電熱毯,而非中國常見的放在牀單下使用。同時,各國不同的供電功率也需要適配。
最重要的是需要符合歐盟或者相關國家的電器標準,該從業人士向紅星資本局解釋,目前國內的小家電生產企業相對分散,即使是上市公司,符合中國國標的產品,如果想銷售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對環保要求極高的北歐國家,各方面數據都需要再“上個台階”。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實習記者 程璐洋
編輯 餘冬梅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