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為什麼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非凡成就,藴藏深刻啓示。如何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新華網聯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高端智庫,推出“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個“為什麼”》。十位黨校青年教師通過十集理論短視頻,帶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後的“中國密碼”。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郭威,為我們講述為什麼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的郭威。

  當談到中國經濟奇蹟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什麼呢?可能大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速度”這個關鍵詞,“中國速度”的確深入人心,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頭40年,中國始終保持了高速的經濟增長,GDP年均增長9.5%,遠高於世界同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即使在新冠疫情暴發的這幾年,中國依然保持了全球領先的增長速度,GDP規模快速增加。

  因此,我們時常以“中國速度”來描述中國經濟奇蹟的主要特徵。然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説,要想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不是隻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就夠了呢?特別對於中國來説,是不是隻追求速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實現我們既定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既然要發展,我們要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發展呢?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判斷,表述雖然簡約,但內涵絕不簡單,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個層面是高速度轉向高質量,高速度更加強調總量的提升,高質量更加強調結構的調整。第二個層面是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發展。平時,可能很多人會將兩者混淆使用,但絕不能劃等號,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簡單來講,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GDP的提升,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基礎,但並不意味着必然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所表現出的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的過程,特別是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斷提升。

  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脱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這三大攻堅戰無一例外,都是從質量層面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假如一個國家實現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風險不斷積累,比方説房地產的風險,比如説資本市場的風險、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資本無序擴張的風險等等,那麼這不能稱之為實現了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的結果不是貧富差距日益的縮小,而是“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那麼這也不能説實現了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如果一個國家高速的經濟增長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的極大破壞為代價,那麼這也不能説實現了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可以説,無論是已經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好,還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好,都是必須要追求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才能夠實現的。可以看出,高質量發展重在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帶來的不可持續問題。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發展實踐來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一個經濟體成功地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內在要求。二戰結束後,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情況顯示,只有13個經濟體成功地成為了高收入經濟體,即使有一些經濟體曾一度跨過了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但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很快出現倒退。因此,從統計上來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並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比如巴西。一談到巴西,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印象呢?可能會想到精湛的足球技藝,可能會想到熱情的桑巴舞蹈,也可能會想到神秘的亞馬孫河。實際上,巴西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曆程同樣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大家請看這幅圖(圖1),反映的是巴西60年來人均GDP的變化情況。

以“理”服人|為什麼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圖1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巴西就已經成為了一箇中等收入經濟體,並且早在2011年,也就是大概10年前,就已經邁過了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這也是為什麼巴西會成為金磚國家之一的重要原因。當時,巴西的經濟增長前景被外界普遍看好,但非常遺憾的是,好景不長,沒過多長時間人均GDP幾乎下降了一半,跌落到“中等收入陷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從2012年到2021年,人均GDP幾乎下降了一半,至今沒有看到恢復的跡象。我們不禁要問,過去這樣具有着一個驚人增長速度的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高端受壓、低端受擠,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圖2)

以“理”服人|為什麼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圖2

  這些經濟體,一方面無法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方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競爭,另一方面,又難以在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競爭,其結果就是未能順利地實現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換。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説,在發展初期往往更多地依賴於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這是正常的,我們稱之為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但隨着經濟增長階段條件環境的轉變,特別是生產要素成本比較優勢的降低,要想保持經濟增長動力的持續,就必須轉向依靠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我們稱之為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那麼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無一例外都是依靠着持續的創新所帶來的經濟質量提升,完成了兩種模式的轉換,從而實現了經濟增長動力的良好接續,這一點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就是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塑經濟增長動力,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總而言之,唯GDP論英雄、論成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用老的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後是總爆發。

  對於中國來説,雖然過去粗放型發展模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着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接近上限,一味追求高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是難以為繼的,也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這就如同一個人,在十來歲的時候更多的是長個子、長身體,18歲之後長個子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下來,這個時候,我們更加註重的應該是長能力、長素質、長見識,也就不只是強調長個子了。更明確地説,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1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是2012年的2.7倍,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也從2012年的1.9%上升到2021年的2.4%;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也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步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高鐵技術,全球領先。從第一條京津城際開始,可能人們不會想到,只用了短短時間,中國就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速鐵路網絡。2021年,中國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超過4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總里程已能繞地球赤道一週。高鐵的發展在重塑城市空間格局、激發城市活力、提升城鎮化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我們可以乘坐高鐵到達國內幾乎每個地方,來一場“説走就走”“説回就回”的旅行成為可能。如今,中國高鐵也開始走出國門,幫助其他國家進入高鐵時代,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

  再比如5G網絡建設。伴隨着5G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智慧醫療等過去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已經近在眼前。我們可以和同事在線上進行協同辦公,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還可以搭建智慧教育平台,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也可以為了給急救病人爭分奪秒,對傳統救護車進行信息化改造,增加遠程傳輸醫療影像等功能,實現“上車即入院”,挽救了無數寶貴的生命……這樣的應用場景還有很多很多。

  除了創新發展,中國在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方面都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正是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中國經濟表現出良好的增長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中國經濟規模從53.9萬億元上升到114.4萬億元,佔全球GDP的比重也從11%左右上升到18%以上,並且這些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時至今日,中國奇蹟的內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已由“速度奇蹟”轉向“質量奇蹟”,我們會繼續加快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營商環境,縮小收入差距,加強環境保護。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必將為世界各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以“理”服人|為什麼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74 字。

轉載請註明: 以“理”服人|為什麼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