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飛”)有着“中國殲擊機搖籃”之稱。
2012年,李曉丹博士畢業後加入沈飛。2013年,她把科研攻關的目標瞄準國內航空製造領域的前沿——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勇挑重擔開啓研發。
“增材製造技術,就是人們熟知的3D打印。”李曉丹説,這項技術對當時國內航空領域而言還是一項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缺乏全面的材料性能數據以及完整的工藝流程研究,也缺乏相關的標準和規範。
李曉丹和隊員不分晝夜地在現場反覆驗證試驗參數,優化工藝流程,僅用了28天就研製出了沈飛第一個3D打印的航空零件——三通管路件,創造了行業內以最短時間實現高端裝備使用並具備零件生產能力的先例。
首戰告捷,但從“產得出”到“用得上”,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隨後的8個月裏,李曉丹帶領團隊埋頭攻關,對其應用展開了全方位的工藝研究和產品性能測試,僅試驗數據及分析報告就完成了800多頁。
“我的航空夢想,就是推進新技術在航空領域的應用,提高效率,提升性能,解放設計,讓未來的戰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李曉丹説。
2016年10月,中國中型四代機搭載着數十項由李曉丹團隊研製的增材製造零件首飛成功,標誌着中國增材製造技術已經步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2021年,李曉丹又面臨了一項新的考驗。沈飛首次承接某驗證機研製任務,而當時公司在設計與建立快速試製流程體系方面的經驗還是一片空白。公司領導鼓勵能者“揭榜掛帥”,李曉丹主動請纓,組建團隊,全力開展技術攻關。經過100多個日夜,比計劃提前近一週完成新機交付。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羅陽精神在新時代裏生動實踐的結果,羅陽同志矢志不渝、航空報國的愛國情懷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李曉丹説。
時間回到2012年11月25日,羅陽在隨“遼寧號”航母成功完成殲-15艦載機首次起降試驗任務返港靠岸後,因過度勞累不幸辭世,年僅51歲。“每當看着飛機飛上藍天,我都會想到他,他的精神和事蹟感染着很多人。”李曉丹説。
在李曉丹的工作筆記本扉頁上寫着這麼一句話,“信仰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它只有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11年來,她的工作筆記本換了一本又一本,但這句話從未改變。
如今,李曉丹已成長為航空工業集團一級技術專家,她主導的增材製造技術已在航空領域實現多型號、多材料、多領域的設計和應用,還先後參與了30多項行業標準、集團標準和企業標準的編制。
“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榮譽,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了祖國領空的安全,為了早日實現航空強國的目標,我將繼續衝鋒,把科技創新書寫在祖國的藍天上。”李曉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