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已啓航,我們真誠地相信,未來五年,國家更強,人民更富。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文 | 社論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各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下午各代表團舉行小組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超過7萬字、厚達142頁的草案文本中的新提法、新部署、新指標,也引發了廣泛關注與大量解讀。
從去年10月底,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提出建議,到今年兩會相關規劃綱要草案出爐,未來五年的願景、路徑已越來越清晰。
每一個五年計劃,都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社會系統工程。如何科學確定中長期發展規劃與切近目標的關係;如何實現超前預判、精準謀劃;如何協調計劃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如何在提升國家能力與增進民眾福祉之間找到均衡……這些都是國之大事,需要頂層設計層面的綢繆。
在歷史性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目標後,中國正開啓第二個百年新航程。按照十九大的戰略部署,未來30年,中國的國家發展征程被分為兩個戰略階段:到2035 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有着特殊的意義。
作為指導今後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直面關鍵問題,明確提出了應對方略,既一如既往列出明確的方向與目標,也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三新”主線貫穿全文。
比如,相較於“十三五”規劃設定了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高於6.5%),“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並未提具體的增長速度指標,代之以全方位的發展目標。具體而言,設置了8個約束性指標,其中7個集中在“綠色生態”和“安全保障”方面,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兩個約束性指標則是首次列入五年規劃主要指標。
這意味着,探路性的“十四五”規劃更具靈活性,為應對不確定性預留了空間,也體現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系統性發展思維。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已錨定了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航向。“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無論是明確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還是提出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都體現了清晰的發展思路。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還更加關注均衡發展的問題。從宏觀層面講,中國各地區、各領域之間的不平衡是現實,也是未來迫切需要突破的挑戰。過去8年多的脱貧攻堅戰,就是着眼於此。如今,我國脱貧攻堅戰已取得了全面勝利,接下來,持續鞏固脱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持續縮減各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並實現共同富裕,也是需要正視的現實課題。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共有20項,涉及民生福祉的有7項。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還新增“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和“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等指標;加上單列一章關注應對人口老齡化等,這也凸顯了“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的改善民生取向。
這是未來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中之重,也是從一個大國向一個強國奮進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更是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強國。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願景如此切近。“十四五”已啓航,我們真誠地相信,未來五年,我國社會發展優勢會更明顯,社會治理會更多共享,公共服務會更有保障,民生福祉會更明顯地提升——一句話概括就是,國家更強,人民更富。
編輯:丁慧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