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爾終究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四年前頂着監管壓力溢價逾兩倍收購的大盤珠寶,四年後不僅沒有完成業績承諾,反而讓母公司愛迪爾失去了控制,被傷透了心的愛迪爾終於選擇放手。
3月21日晚間,愛迪爾公告擬轉讓所持大盤珠寶全部51%的股權。但讓投資者“炸鍋”的是,交易作價僅100萬元,較收購時的2.55億元縮水不是一點半點。
“白菜價”甩賣,到底是利益輸送還是大盤珠寶真不值錢了?投資者在線發問,急等愛迪爾給個解釋。
100萬元 VS 2.55億元
對於此次的“清倉大甩賣”,愛迪爾認為自己理由充分。
公告指出,目前已對大盤珠寶失去有效控制,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經營風險,避免進一步不利影響,改善公司資金壓力情況,因而選擇全盤出手。
至於為何作價僅100萬元,愛迪爾認為,大盤珠寶存在多起被執行案件及欠税情況,多家銀行貸款逾期欠息,已經存在經營困難,且根據公司前期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大盤珠寶原股東,要求大盤珠寶及其原股東履行《現金購買協議》《利潤補償協議》的義務,接受2019年度業績承諾及利潤完成情況的專項審核,法院訴訟費用約100萬元。故經管理層審慎討論,本次轉讓大盤珠寶51%股權的交易價格為100萬元。
愛迪爾的説法不是沒有理由。收購前,大盤珠寶承諾2017年至2019年的淨利潤不低於3600萬元、4600萬元、5600萬元,三年累計不低於1.38億元。收購後的頭兩年,大盤珠寶也的確做到了超額完成業績,分別實現合併淨利潤4299.89萬元和4865.44萬元。但眼看到了最後一年,大盤珠寶卻僅實現淨利潤2449.76萬元,讓三年累計淨利潤總額僅1.16億元,功虧一簣,辜負了愛迪爾的信任。
除此之外,大盤珠寶還“放飛自我”,對母公司2020年5月18日下發的全面接管函充耳不聞,拒不配合愛迪爾採取各項措施行使股東權利。同年6月6日,愛迪爾再次以控股股東身份提議召開大盤珠寶臨時股東大會,大盤珠寶管理層及其他股東依舊拒不配合,致使相關改選、改任、專項審計工作等全都不能完成,並拒不交接公章、證照、賬冊等資料,從根本上剝奪了愛迪爾的控制權和日常管理能力。
帶不動的控股子公司,或許真的讓愛迪爾感到累了。
投資者質疑存在利益輸送
對於上述愛迪爾的陳述,股民卻言簡意賅表示“不買賬”。不少人在評論區熱議,用當初二百五十五分之一的價格“賤賣”資產,真沒利益輸送或者其他貓膩?
投資者的心情不難理解。畢竟四年前愛迪爾對大盤珠寶的“一往情深”,互聯網還有記憶。
2017年3月,愛迪爾的收購公告發布不久,深交所問詢函便火速到達,要求愛迪爾就大盤珠寶評估溢價高達208%、近三年淨利潤大幅波動原因及業績承諾的合理性等方面做出説明。
彼時,愛迪爾稱大盤珠寶雖然目前市場佔有率較低,但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具備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優質的營銷渠道,具有一定的業績增長可持續性,收購後愛迪爾自己的市佔率也能獲帶動提高,因此哪怕它和大盤珠寶的這段感情沒人看好,公司還是一意孤行,單方面宣佈二人“鎖”了。
遺憾的是,收購後的大盤珠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匹野馬”,愛迪爾“家裏卻沒有草原”。2019年,隨着大盤珠寶業績承諾縮水過半,愛迪爾業績也急轉直下,全年虧損3億元,同比大降1164.68%。而根據此前的2020年業績預告,公司繼續虧損,歸母淨利潤-8.46億元至-9.5億元,其中對大盤珠寶全額計提減值是主要原因。
“年報大規模計提減值,拋售大盤珠寶或有‘壯士斷腕’的意味。”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告訴中國財富。
有董事投出“賤賣”反對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投資者不認同愛迪爾的這次轉讓外,公司內部也對“賤賣”大盤珠寶產生分歧。董事狄愛玲、獨立董事王斌康均投下反對票,獨立董事嚴娟慧投下棄權票。
就上述高管的反對原因看,轉讓價格仍是爭點所在。其中,狄愛玲的反對理由相當直接,認為轉讓價沒有依據;嚴娟慧棄權,是因為轉讓股權價值未經審計、評估;王斌康的反對理由則相對詳盡,表示當前擬轉讓大盤珠寶股權不合時宜,違規擔保的問題也不是部分股權轉讓就可以釐清的,一旦轉讓過程發生不可預料的變化,將使違規擔保問題更加複雜,建議出售大盤珠寶在成功引進戰略投資者之後再做商量。
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1月4日,愛迪爾為已經失去控制的大盤珠寶實際擔保餘額1.12億元,佔公司2019年經審計淨資產的4.52%。其中,逾期擔保6117萬元,佔愛迪爾2019年經審計淨資產的2.33%。
令人意外的是,在廣受質疑的轉讓宣佈後,22日愛迪爾股價經歷了短暫的震盪下行,臨近午盤竟然收復了跌幅,一路上行,最終收漲1.24%,報4.90元/股,市值還剩22.2億元。
不過,雖然早盤上漲,但與2015年時26.46元/股的高點相比,愛迪爾股價已累計跌去63.46%,與四年前收購時的17元/股相比,也已累計跌逾69%。
川財證券首席投顧李松澤建議,“對投資者來説,該股還是最好迴避。”他指出,自2016年三季度後,愛迪爾就沒有券商研究覆蓋了,説明機構對其不感興趣;此外,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規模不到千萬,資產負債表上賒賬卻越來越多,存貨增加不少。
“尤為需要注意的是,珠寶類貨物由於設計和潮流因素,使得減值率遠高於貴金屬,再加上一大堆商譽減值預期,公司基本面可以説已是‘千瘡百孔’,這類公司出現收購行為中的高買低賣往往較為常見,大概率還會涉及一些資產轉移的風險。”李松澤提醒。
(提示:上述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具體操作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