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目前,影響中美兩國關係的最大變數,來自地緣政治領域而非經貿或科技領域。(法新社)
中美關係無疑是當前最受人矚目的大國關係。在冠病疫情暴發之前,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間就展開了“貿易戰”和“科技戰”。美國不僅繞開世界貿易組織,直接對正在崛起的中國施加額外貿易關税,而且在科技領域也針對“中國製造2025”等採取一系列限制措施,中國高科技企業華為、中興通訊等均位列制裁名單。
今年開始的全球疫情蔓延更是雪上加霜,美中之間圍繞病毒起源、信息披露、世界衞生組織等問題展開激烈交鋒,台灣、南中國海、印太等地緣政治問題也隨之不斷升温。一些觀察家甚至提出了美中之間已經陷入全面“脱鈎”或“新冷戰”的論斷,人們開始擔心亞太一些國家,是否面臨在美中之間“選邊站”的棘手問題。
然而,如果回顧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四年來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走向,不難發現,雖然美中之間近年來在這些領域的對抗程度十分激烈,但雙方交鋒是有底線的。全球化和相互依賴使得貿易戰、科技戰很難演化為兩國在這些領域的全面脱鈎。伴隨美國大選的臨近,中美關係可能面臨新一次“窗口期”。
特朗普在上次大選競選期間,就提出了將對中國打“貿易牌”的想法,認為美國長期對中國的鉅額貿易赤字,是不公平貿易所帶來的,造成了美國的失業和財政困難。特朗普上台之後立刻兑現承諾,不僅僱用了像納瓦羅這樣的對華鷹派經濟學家,而且與中國領導人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貿易談判。
談判氣氛日趨緊張,最終導致美國於2018年,開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税,中國立刻採取加税的報復手段,貿易戰正式爆發。此後,兩國最高領導人曾一度達成共識,但兩國在2019年的關税戰卻愈演愈烈,直到今年初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貿易戰暫告一段落。
從貿易戰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雖然美中交鋒非常激烈,雙方分歧很大,但兩國經貿領域的巨大互補性,使得雙方能夠最終簽署協議。儘管協議的落實,今年來受到冠病疫情的挑戰,但中美之間的貿易額仍然處於高位,雙方互為對方主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在投資領域,出人意料的是,美國對華投資在疫情肆虐的今年上半年,出現了6%的正增長,這與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以及中國不斷對外開放和改善外資環境有很大關係。
目前,美國並沒有在貿易領域繼續大規模對華加徵關税,貿易戰雖然沒有正式結束,但也沒有惡化下去。同時,特朗普並沒有實現通過打貿易戰,而縮小對華貿易赤字的目的,相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貿易赤字在特朗普任期內還在不斷擴大,中國今年8月份對美出口,同比增長居然高達20%。眼看特朗普第一任期就要結束,貿易戰長期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不大。
在科技戰領域,雖然圍繞華為、抖音(TikTok)、微信以及中國在美留學和研究人員的爭議不斷,但是美國至今仍然沒有徹底封殺這些產品或服務在美國的存在,也仍然有數十萬來自中國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停留在美國學習和訪問。
美國政府多次暫緩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措施,有時則採取一些變通措施減緩衝擊。最近的例子是特朗普在最後一刻突然改變主意,批准讓TikTok繼續在美國營運,而美國政府對微信的禁令也遭遇憲法上的質疑而被延後。美國教育界、科學界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不斷髮聲,認為過度的限制和審查阻礙了兩國正常的科研交流,不符合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
從效果來看,這種科技戰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在美國的不斷打壓中,華為2020年第二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反而在全球市場首次超越三星奪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在經貿與科技領域的相互依賴,制約了貿易戰、科技戰向縱深發展的空間。這種政策取向不僅不能取得預期目的,而且脱離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兩國經貿及科技聯繫的基本面,所以是不可持續的。
目前,影響中美兩國關係的最大變數,來自地緣政治領域而非經貿或科技領域。在美國總統大選再次臨近的關口,人們普遍關注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會否改變特朗普的對華強硬政策。但真正須要關注的,不是這種執政風格上可能出現的變化,而是拜登如果當選,是否仍然會像特朗普那樣,選擇經貿和科技領域對華施壓,還是會改變策略,轉向地緣政治和安全領域對華強硬。如果後者發生,則情況會比貿易戰或科技戰更加複雜,對中國的挑戰更大。畢竟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他本人並沒有在軍事、安全或人權等領域對華施加過多壓力。拜登則不同,長期作為民主黨內重量級政治人物,他對人權、地緣政治等問題更為敏感。
因此,如果拜登當選,他可能會逐步淡化貿易戰和科技戰,轉而選擇在地緣、安全和意識形態等領域對華施壓。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助理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