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頻現,外資持續佈局中國金融市場

“第一”頻現,外資持續佈局中國金融市場

最近,金融市場開放熱點紛呈: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今天公開發售首隻公募產品,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在北京正式開業,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將誕生……接踵而至的“第一”着實讓海叔看花了眼,不禁和眾多網友一起問了句:外資為啥積極進入中國金融市場?
 一連串行業准入限制取消,外資“跑步入場”
前兩天,國際上素有“小摩”之稱的摩根大通發佈的一則公告在金融市場引發關注: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控股股東——摩根大通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受讓5家內資股東所持股權併成為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唯一股東的事項已被准予備案。
這事為啥能在市場引起轟動?簡單點説,因為這則公告意味着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將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這的確不是小事。對此,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郭利博直言:“能夠在中國設立並運營一家全資證券公司,是我們在這一關鍵市場達成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海叔翻了翻,這幾年類似的“里程碑”可不少:第一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第一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第一家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等相繼誕生。
為啥金融領域的“第一”最近如此密集?專家給海叔重點提到了兩個關鍵詞:政策,市場
首先看政策。近些年,從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到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再到取消企業徵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准入限制,中國推出的金融開放政策那是真不少,而且乾貨滿滿。門檻沒了,外資也是立馬“跑步入場”。
再看市場。設立新公司後,大家可沒閒着,紛紛抓緊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今年6月份,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成為首家獲准在中國獨資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外商資產管理公司。僅僅兩個月後,也就是今天,貝萊德基金首隻公募產品公開發售。而這也僅是起步,貝萊德基金董事長湯曉東表示,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賦予貝萊德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接下來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一系列公募基金產品。
 
“第一”頻現,外資持續佈局中國金融市場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陸家嘴已經成為全球資管機構在國內的重要集聚地和展業地,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76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在陸家嘴設立了106家各類外資資管公司。日前,陸家嘴啓動全球資產管理夥伴計劃,邀請全球知名資產管理機構、綜合金融服務商、行業組織等加入,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務實合作,加強境內外資管業務溝通交流,首批共82家成員。圖為近日拍攝的陸家嘴景觀。陳玉宇攝(人民圖片)
人民幣資產成為全球避風港,外資“組團”增持
中國金融市場的“香”不僅在於外資爭先恐後新設公司,人民幣資產也是一大亮點。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最近發佈的一組新數據讓海叔見識了啥叫“組團”增持:截至2021年7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77萬億元,較去年12月末增加0.52萬億元;共有972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較去年12月末增加67家。
對此,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稱讚道,儘管全球經濟和金融局勢緊張,中國仍繼續吸引着創紀錄的投資流入。
不單是國際投資者“組團”,國際主流指數對人民幣資產也是一擁而上。繼彭博、摩根大通把中國債券納入其主要指數後,今年10月29日開始,富時羅素將把中國國債納入其富時世界國債指數。這意味着,中國債券將集齊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國際投資者將進一步增持人民幣資產。
以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有專家預計,按照5.25%的納入權重計算,未來3年,入指將為中國債市吸引上千億美元國際資金。
除了市場機構,全球央行也在加緊配置人民幣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佔比升至2.45%,規模達到2875億美元。
另一家總部設在倫敦的智庫——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日前發佈的一份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全球30%的央行計劃在未來12-24個月內增加人民幣持有量,這一比例較去年明顯提升。同時報告還顯示,20%的央行計劃在未來12-24個月內減持美元,18%的央行計劃在同一時間段內減持歐元。
相比之下,人民幣更顯“魅力”。國際上不少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投資者避險情緒濃厚,而中國疫情防控得當,經濟表現優於全球大部分經濟體,人民幣資產正在成為全球投資的避風港。
本期編輯:白天亮 聶傳清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6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一”頻現,外資持續佈局中國金融市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