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證券:“拐點”漸進 “攻守兼備”佈局春季行情
一、“寬鬆週期”開啓確認,市場拐點漸進
MLF、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10個基點,寬鬆週期的開啓再次被確認。1月17日,人民銀行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
新一輪貨幣寬鬆隨時開啓:1月5日克強總理主持減税降費座談會。會議強調:引導金融機構、部分自然壟斷行業向市場主體合理讓利,抓緊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税降費。疊加疫情擴散,1月新的寬鬆政策:降息降準+減税降費組合可期。
一季度市場真正的核心變量:全面註冊制“箭在弦上”。參考19年科創板註冊制,20年創業板註冊制,在其首批IPO發行前,必然會提升市場風險偏好,而券商行業又是重中之重。
市場風格判斷:進一步分析市場情況,我們認為當前主板註冊制與相關的退市制度全面加速,結合一季度穩增長下社融等指標技術性企穩預期落地,此時權重股、大票為代表的上證50或將佔優,而中小市值公司或面臨一定程度調整;回顧2021年市場大小市值公司風格切換的核心催化因素在於螞蟻金服上市失敗後,主板註冊制的延期,這帶來了市場對小票供給邊際減少和退市制度延後的預期,故21年全年ST、中小市值股,以及國證2000等小票指數領跑市場。同時伴隨“放棄雙碳”的證偽,以及新的貨幣寬鬆對於成長股估值的支撐,創業板權重成長股的最主要調整或也接近尾聲,創業板主跌段大概率已過將進入築底期。
二、以全面註冊製為代表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助於提升市場風險偏好
1、A股全面註冊制“箭在弦上”,助力企業直接融資發展。縱覽中國證券發行監管制度的變化,整體呈現從“嚴進嚴出”的核準制向“寬進寬出”的註冊制發展的趨勢。我國採取類似香港的註冊制與核准制並存的上市制度,同時積極推行全面註冊制。對比分析國際其他主要經濟市場註冊制推行經驗可為我國實施全面註冊制改革和後續配套措施的完善提供借鑑。
2、全面註冊制的引領下,常態化的退市機制或將重塑A股市場新生態。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同年12月,滬深交易所正式發佈退市新規。考慮到目前實施註冊制的科創板與創業板退市規則較為明確,或將在實施全面註冊制後推廣至主板市場。隨着全面註冊制的推行,未來A股退市規則有望進一步優化,退市標準將進一步明細化,多元化,A股退市公司數量或大幅提升,有利於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促進市場良性發展。
3、科創板引入做市商機制試點,提高科創板流動性和定價能力的同時平穩對接全面註冊制改革。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試點引入做市商機制有利於積累經驗,穩步推進改革,並逐步推廣到主板、創業板等其他板塊,以平穩對接全面註冊制的實施。科創板做市商機制是A股交易制度創新的重要創新,為全面註冊制的改革推進做好保駕護航。
4、多層次資本市場佈局日趨穩定。經過多輪資本市場改革,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形成了以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以北交所為代表的新三板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為主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多層次資本市場一方面助於實現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同步協調發展,助推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助力經濟增長。
三:以史為鑑:註冊制改革落地前後或帶來市場結構性行情
我國資本市場以提高直接融資佔比為核心初衷,在推行全面註冊制的進程中,必須確保相關重大融資項目發行成功。參考19年科創板註冊制,20年創業板註冊制,21年新三板改革前後,每一輪改革都伴隨着相對寬鬆的政策以提升市場風險偏好,因此在全面註冊制首批IPO發行前,大概率會鼓勵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疊加相對寬鬆的政策,將不斷催化市場情緒,或將帶來2022年的結構性行情,而券商板塊又是最值得關注的行業之一。
四、新一輪寬鬆如期而至+全面註冊制改革預期,春季行情仍值得期待
新一輪寬鬆週期如約而至,疊加當前主板全面註冊制與相關的退市制度全面加速,在當前穩字當頭的經濟發展基調下,全面註冊制的推行是有很大概率能催化市場情緒,推動市場風險偏好提升的。我們認為:對待後續市場行情我們應該保持樂觀,此次A股融資成交佔比或已觸底,疊加全面註冊制推行對市場情緒的催化,市場風險偏好大概率觸底反彈,春季行情仍值得期待。
五、投資建議:“拐點”漸進,保持樂觀“攻守兼備”佈局春季行情
市場“拐點”接近,“攻守兼備”組合佈局“紅包”行情。當下時間點一定要保持樂觀。春節前,市場或將有一波賺錢效應明顯的“紅包”行情,我們此前強調春季行情將以低估值藍籌為主,並持續看好三條主線:綠電、券商、央企,這些主線我們持續看好,但為了應對疫情這一今年最大的“黑天鵝”,我們建議投資者可以拿出一部分倉位配置上述疫情防控方向(醫療物資、必選消費儲備、線上細分行業),即一季度組合修正為“低估值藍籌+疫情防控”組合一季度“攻守兼備”,共同組合佈局春節前“紅包行情”。
風險提示:以全面註冊製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深化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國內Omicron疫情超預期爆發,美聯儲貨幣政策及國內貨幣政策流動性超預期收緊。
(文章來源:中泰證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