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財報識陷阱系列之十四
文/李婷 程繼明
大家好,這裏是"明説資本",今天和大家聊聊"併購家庭內鬥大戲"。
2019年度,長江健康(002435)虧損3.72億元,這是上市10年出現首虧。直接原因竟然是,審計被併購的子公司時,連門都不讓進。原因也很簡單,你不按照約定支付併購款,我憑什麼配合你審計?母子反目為仇,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大額計提商譽減值。
一場併購家庭內鬥大戲就此展開。從此,併購江湖有多了一個不靠譜的案例。
母子反覆為仇,審計連門都進不了
4月7日,長江健康發佈公告稱,其子公司華信製藥董事兼總經理馬俊華、劉瑞環強行阻止審計人員執行審計工作,煽動相關人員無端圍攻審計工作人員,審計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甚至致使公司部分審計人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公司層面雖多次積極協商溝通,甚至菏澤市高新區領導也多次出面協調,但均無效果。目前,公司事實上已對華信製藥失去控制。
母子公司反目成仇公之於眾。
2020年4月30日,和信會計師事務所發佈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我們可以看到,出具保留意見有兩點:一是長江健康已失去對華信製藥的控制,註冊會計師未能接觸到華信製藥相關的審計證據,無法判斷華信製藥2019年度財務報表的公允性、業績補償金額的準確性;二是長江健康收購華信製藥時形成商譽6.64億元,已於2019年度全額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你不付投資款,我就不讓你審計
事情還得從兩年前説起。
2018年7月,長江健康子公司長江醫藥投資以9.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以阿膠、鹿角膠、龜甲膠為主營產品的華信製藥60%股權。
自此,華信製藥成為長江健康的第二大主體。
根據《股權轉讓協議》約定,協議收購轉讓款分兩個階段支付。第一階段在華信製藥法人變更後,長江健康支付5.09億元,目前這筆款項已支付。第二階段根據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個會計年度目標公司完成的業績情況,分三期支付,每期支付1.4億元。
協議白紙黑字,支付方式和金額寫的清清楚楚,會出現什麼問題呢?而問題還真是出現了。
2019年11月,長江健康發佈《關於子公司訴訟仲裁事項的公告》稱,由於合同糾紛,華信製藥董事馬俊華向北京仲裁委員會遞交了仲裁申請書,要求長江健康子公司長江醫藥投資,支付股權轉讓款1.10億元,雙方之間就股權讓款的糾紛愈演愈烈。
原來,華信製藥2018年實現淨利潤1.06億元,已完成業績承諾業。按照業績補償條款,長江健康應向馬俊華支付1.4億。但長江健康僅於2019年9月向馬俊華支付3000萬,剩餘1.10億元到目前還未支付,這與長江健康對華信製藥失控有直接關聯。
高溢價收購受挫,都怪阿膠不爭氣?
2016年以前,長江健康還只是是一家電梯系統部件製造商,與醫藥行業沒有一點關聯。
自2016年收購海靈化藥、貝斯特和海南新合賽三家醫藥企業,成功進軍大健康醫藥領域,隨後又投資婦女兒童健康產業、收購鄭州聖瑪婦產醫院等,逐漸剝離了主業。同時快速擴張醫藥、醫療產業,最終成為了一家真正的醫藥健康企業。
然而,快速併購擴張的過程並不是如此簡單容易。
2019年,受阿膠行業政策收緊、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阿膠產品的銷量和市場規模增速均出現下降趨勢。作為阿膠行業龍頭的東阿阿膠2019年度直接虧損4.44億元,同比下降121.29%,行業龍頭都已經出現大幅虧損的情況,可見以阿膠為主營業務的華信製藥完成對賭協議淨利潤1.4億的難度是非常高的。
果然,2019年華信製藥業績未達預期,導致之前高額併購產生的商譽出現減值跡象,長江健康對華信製藥計提商譽減值6.64億元左右。如下圖所示,長江健康2019年計提商譽減值8.46億元,另外1.82億是收購鄭州聖瑪婦產醫院產生的商譽減值。
自此,我們可知長江健康2019年度虧損原因就是大額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這正是曾經高溢價併購華信製藥產生的影響。
拼湊起來的轉型,終究同牀異夢勞燕分飛
長江健康母子反目為仇,造成業績上市10年來業績鉅虧,這恐怕只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諸多上市公司併購陷阱的一個縮影,更深層次的併購陷阱至少有如下幾點。
其一,高估值、高溢價、高商譽,這是併購後遺症的通病。併購重組在資本市場上屢見不鮮,然而很多高溢價併購的資產早已淪為上市公司的業績黑洞,並且透支了上市公司未來若干年的成長性。多數併購標的公司在承諾期因無法完成業績承諾,導致上市公司計提鉅額商譽減值準備,業績爆雷。
其二,同牀異夢,併購出的業績終究只是黃粱一夢。之前,我們在頭條號"明説資本"《亞太藥業鉅虧20億,命懸併購,終究黃粱一夢》一文提到,亞太藥業利用新併購的上海新高峯實現四年超高業績,在業績對賭期之後,上海新高峯便翻臉不認人業績對賭後,立即勞燕分飛,留下商譽減值一地雞毛。
其三,拼積木的發展模式談何容易。上市公司為了轉型,把公司殼資源當個筐,什麼都往裏裝,欲搭上時代快車,談何容易。我們看到的諸多上市公司,只是在股權方面對子公司實施並表控制,而日常經營活動、財務及人事等控制權並不在上市公司自身掌握範圍之內,這種併購重組,就是個搭積木拼圖的遊戲。
來源:明説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