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火熱的DeFi借貸是真正意義上的借貸嗎?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財經

外匯天眼APP訊 : 去中心化金融(“DeFi”)今年在加密貨幣行業佔據了C位。最熱門的就數“借貸 ”協議,它讓用户基於市場供需通過算法確立的利率來借入/借出數字資產。

雖然 “借貸 ”一詞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並容易理解,但它曲解了這些協議所促成的經濟活動。這些協議的用户並沒有擴大信貸或產生債務,而這些都是貸款交易的基本特徵。用户通過超額抵押和自由市場清算賺取利息,而不是通過借貸。

DeFi用協議取代機構

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最終願景是建立一個自治的金融系統,允許用户從事廣泛的經濟活動,而不需要依賴可信的第三方。比特幣和以太坊網絡的基礎層已經實現了這一願景,實現了發送、接收和持有貨幣的簡單活動。DeFi試圖走得更遠。

DeFi核心思想是將傳統機構提供的複雜金融服務,提煉為其組件規則和程序,並將其轉化為自動執行代碼---共用其所依賴的去中心化網絡的去許可化、無託管屬性的自治協議。到目前為止,DeFi開發者已經推出了能夠實現各種去中介經濟活動的協議,包括數字資產交換、支付、投資組合管理、衍生品交易、預測市場、私人交易等。

其中一個熱門的DeFi應用就是所謂的 “借貸 ”協議,用户可以提供數字資產作為抵押品來賺取利息,借入其他資產,並創建錨定美元等法幣的穩定幣。DeFi用户對這些協議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僅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就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所謂的“借貸”協議是如何運作的?

有幾種通常被稱為 “借貸 ”協議的DeFi協議,每種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特徵。儘管它們存在差異,但大多數都依賴於相同的基本機制來運作:超額抵押和清算。

要使用這些協議(為方便起見,稱之為 “利率協議”),使用者首先要向協議提供資產作為抵押品。向協議提供資產的感覺有點像把錢存入銀行賬户,除了沒有第三方對這些資產進行託管;用户始終保持對自己資產的自主權。

向協議提供資產的用户可以從協議中借用其他資產,但上限是一定的,而這個上限總是小於他們當初提供的抵押品的價值。由於用户提供的抵押品價值總是要大於他們可以借到的價值,所以他們的倉位被稱為超額抵押。

如果市場條件發生變化,導致用户的倉位超過了他們的借款限額---比如他們提供的抵押品價值下降,或者他們借入的資產價值上升,那麼他們的倉位就可能被清算。當第三方償還用户的部分或全部借貸資產,並要求用户提供的抵押品作為回報時,清算就發生了(通常會折價)。

例如,設想你想使用利率協議,用你的ETH作為抵押品借入DAI。你先向協議提供1000美元的ETH。然後,你可以從協議中借入一定金額的DAI,這取決於協議的借款限額 。假設你使用的協議的借款限額為所提供抵押品的75%,你可以將1,000美元的ETH作為抵押品,借入750美元的DAI。那麼,你的倉位就有250美元的超額抵押。

現在想象一下,ETH的市場價格下跌了4%。你提供的ETH現在只值960美元,而不是1000美元。你的倉位仍有210美元的超額抵押,但你現在已經超過了協議的借款限額---你所借的750美元DAI超過了你抵押的ETH價值的78%。這意味着你的倉位將被第三方清算,第三方可以償還你所借的部分DAI,直到你借入的金額低於限額。在這裏,清算方可能會償還150美元的DAI,並收到160美元的ETH,賺取10美元的利潤,並使你的新倉位變成600美元的DAI vs. 800美元的ETH(75%的限額)。

可以看到,超額抵押和清算的組合是為了保持利率協議的償付能力---也就是防止出現用户因為其他用户借了資產而沒有還錢,無法收回所提供的資產的情況。只要用户的倉位在仍有超額抵押的情況下被清算,這些協議就不會遭受資金損失,用户可以隨時提取其提供的資產。到目前為止,這個系統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通過自由市場清算的經濟激勵機制,而不是依靠可信的第三方,確保了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安全。

借貸的核心:信用和債務

在討論為什麼利率協議不能實現 “放貸 ”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定義 “貸款 ”一詞。簡而言之,貸款是指一個人將錢交給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承諾以後會還錢,通常是連本帶利的交易。***每筆貸款至少涉及兩方:借出錢的人(“貸款人 ”或 “債權人”)和收錢的人(“借款人 ”或 “債務人”)。

對大多數人來説,借貸是金融活動中非常普遍的一方面。你可能在某些時候借過錢或貸過款;事實上,你現在可能至少是一筆貸款的當事人。也許你為買房而借了抵押貸款。也許你要按月支付租賃汽車或信用卡的費用。你可能借錢給朋友或家人。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就像在每筆貸款中一樣,同樣的基本要素在起作用:信任。當債權人把錢給債務人時,債權人相信債務人會如約還錢。信用卡公司相信你會償還每月的賬單;你相信你的朋友或家人會償還你的錢。

信任在借貸中的重要作用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首先使用 “信用 ”一詞。“信用 ”一詞源於 “相信 ”或 “信任 ”某物的意思,在借貸中具有雙重作用:

首先,它指的是貸款人給借款人的錢。貸款人通過給借款人錢來 “授信”,或通過允許借款人在未來還錢來提供 “信用額度”。

其次,它指的是貸款人對借款人會償還貸款的信心,通常是基於借款人的可靠性和償付能力的信譽。贏得貸款人信任的借款人被稱為 “信用可靠 ”或 “信用良好”。

總之,信用是貸款的基本特徵(必要條件)。

信用與債務的成本收益率

重要的是,信用的每一次延展都有相應的債務與之匹配。信用描述的是債權人對債務人將按承諾償還貸款的信任,而債務描述的是債務人有義務這樣做。

作為貸款的當事人,債權人和債務人為了追求不同的利益,接受不同的成本。

債權人如果一切順利,就能拿回自己的錢,加上利息的收益(債權人可以將其作為利潤入賬)。為了獲得這種收益,債權人付出了機會成本,在貸款期間把他們的錢束之高閣,失去了在其他地方消費或投資的機會。債權人還要承擔借款人因不還貸款而違約的風險,導致債權人損失部分或全部資金。這種風險通常被稱為 “違約風險 ”或 “信用風險”。

另一方面,債務人獲得的好處是將債權人的錢用於債務人可能無法承擔的費用。為了獲得這種利益,債務人以利息的形式支付 “成本”,這種利息通常是定期產生的---通常是每月,有時是每週或每天---直到貸款全部償還為止。

債務人還承擔着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這可能會產生各種消極後果。根據貸款條款,債務人可能只需要支付一些額外的費用或罰款。然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債務人可能會陷入 “債務螺旋”,即未償還貸款的利息累積速度超過債務人償還貸款的速度。債務螺旋最終可能導致無力償還、破產。

正如你所看到的,違約是貸款最壞的結果---債權人可能會失去他們的錢,債務人可能會破產。因此,金融業花費數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建立了一套複雜的違約風險分析和量化系統。

該系統最著名的特徵是信用評分和信用評級,它們代表了債務人拖欠貸款的可能性。信用評分和評級考慮的因素包括債務人的還款記錄、未償還的債務、可用的信貸額度等。在美國,主要的信用機構---Equifax、Experian和TransUnion---為個人消費者提供信用分數,而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惠譽、穆迪和標準普爾---為公司和主權國家提供評級。

即使有可靠的信用分數和評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違約風險;根本沒有辦法確定債務人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為了管理剩餘的風險,精明的債權人通常會要求債務人簽署一份法律協議,允許債權人在發生違約時 “強制執行貸款”。這意味着債權人可以在法院起訴債務人,並獲得針對債務人的未償還貸款金額的判決。債權人可以利用該判決扣押屬於債務人的其他資產來償還貸款。

從根本上説DeFi並沒有實現信用或債務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1)借貸的核心特徵是債權人如何信任債務人償還貸款的能力,(2)DeFi的核心目的是如何取消進行金融活動所要求的信任。正如你所看到的,這些系統對信任問題上採取了相反的方法。

事實上,利率協議的設計根本不涉及信任問題。如上所述,它們的償付能力和穩健性取決於超額抵押和清算的機制,而不是信用和債務的期望和承諾。

請記住,信用描述了貸款人對借款人將償還貸款的信任,通常基於借款人的可靠性和償付能力的聲譽。與借貸不同,利率協議的資產供應方並不信任借款人會償還借款資產---事實上,他們通常根本不瞭解借款人。這至少有兩個原因:

首先,就像它們所依存的去中心化網絡一樣,利率協議在默認情況下是去許可的,這意味着它們可以被任何能夠上網的人匿名使用。這意味着供應方很難或不可能在不使用區塊鏈分析服務的情況下將現實世界的身份與特定借款人聯繫起來。

其次,DeFi交易是在 “點對池 ”或 “點對協議 ”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意味着用户向存儲在協議內的流動性池提供和借入可互換資產,而不是向指定的交易方供應和借入。這意味着供應方很難或不可能確定任何特定的借款人,可以説借款人借了他們的資產而不是另一個供應方的資產。

供應方不是依靠他們對借款人的信任,而是依靠超額抵押和清算來確保他們可以隨時提取資產。借款人總是要提供比他們能借到的抵押品更多的價值,而供應方總是可以通過自由開放的清算市場沒收這些抵押品---或者由他們代為沒收。無論借款人的信用度如何,這些機制的運作方式都是完全一樣的。

還請記住,債務描述的是債務人償還貸款的義務。與借貸不同的是,從利率協議中借入資產的借款人沒有任何義務償還他們所借入的資產---事實上,借款人不必再支付任何款項。

DeFi借款人不是根據還款承諾獲得花費別人的錢的好處,而是預先提供超過他們以後可能欠下的全部金額。借款人就可以自由地離開,永遠不償還他們所借的資產,而不會給供應方帶來任何額外的風險。這樣一來,借款人就喪失了抵押品,最終會通過清算被扣押。無論哪種方式,該協議都是為了全額歸還供應方的資產。

換句話説,超額抵押和清算的目的是為了消除違約風險。供應方不必擔心借款人會無法償還貸款,因為借款人是否首先進行還款並不重要;根據設計,無論如何,供應方都應該拿回自己的錢。這並不是説利率協議完全沒有一切風險,而只是説利率協議不會帶來違約風險,而違約風險是借貸的特點。

簡而言之,因為利率協議不涉及信用或債務---也因為它們不依賴於信任或使用户面臨違約風險---它們所促成的交易不是貸款。

DeFi也不做擔保貸款

值得承認的是,抵押並不是利率協議所獨有的---它在貸款中也發揮着關鍵作用。儘管如此,這裏討論的DeFi交易與抵押貸款是截然不同的。

在無擔保貸款中,債權人完全依靠對債務人的信任來償還貸款,再加上他們對法院的信任,在債務人違約時強制執行這些貸款。在有擔保貸款中,債權人還以債務人抵押的特定資產作為貸款的擔保品獲得利益。如果債務人違約,債權人也可以嘗試用抵押品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但擔保貸款中抵押品的存在並沒有改變它的基本特徵---它仍然依賴於信用和債務。擔保債權人仍然與他們信任會償還貸款的特定債務人產生關係,通常使用信用分數和評級來評估債務人的信用度。抵押擔保的債務人仍然承諾今後按照貸款條件還款,不能在拿走債權人的資產後就一走了之。這種貸款仍有違約風險,這會給交易雙方帶來嚴重後果。

對DeFi協議的誤用對大家都不利

如果你看到了這裏,你可能會想,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來劃定看似語義上的區別,這是一種不必要的練習。“借貸 ”這個詞對公眾來説很容易理解,所以誰會關心它在技術層面上是否準確呢?

我們都應該關心。這遠非單純的語義,我們準確地描述我們正在構建的東西,並誠實地承認我們尚未克服的侷限性,這對DeFi的未來至關重要。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穩健的DeFi領域開始出現投機狂熱的跡象,讓人聯想到2017年的“ICO”泡沫。那次泡沫部分是由開發者造成的,他們過度承諾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同時向毫無戒心的公眾募集資金。幾乎所有的都失敗的,還有一些是騙局。

雖然DeFi與ICO在關鍵方面有所不同,但非理性市場行為的危險是大同小異的。沒有辦法阻止人們用他們的資產承擔風險,但我們至少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決定。這意味着準確地解釋DeFi協議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如實地承認它們可能造成的破壞程度。

在這裏討論的協議背景下,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超額抵押借款的市場與基於信用的貸款的市場是不同的。如果有任何創新技術能夠擾亂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全球信貸市場,那將是真正了不起的事情,但在我們知道DeFi能夠勝任這項任務之前,我們應該謹慎地避免這種宏偉的承諾。

DeFi協議的借貸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