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創稿
日前公佈的前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航船穩中向好,始終在風浪中堅定前行,同時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不動搖,轉型升級穩步推進,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不久前,世界銀行在最新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形勢報告中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5%。IMF最新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在全球經濟增速整體出現放緩的情況下,這既是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和潛力的正面肯定,也是對調控政策的積極認可。
為此,我們要實事求是地看待:一方面要保持信心與定力,要看到無論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還是就業形勢基本穩定、消費價格漲勢温和,都雄辯地證明了“藥方”是對路的、管用的;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冷靜與清醒,絕不能盲目樂觀,要看到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複雜與多變,居安思危、審慎研判,對面臨的經濟運行態勢、改革發展任務要嚴肅對待。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形勢的複雜性、艱鉅性有充分的準備,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我們才能奮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進而推動中國經濟再上新台階。
人們常説,宏觀調控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紮實的調研、詳實的數據、精準的預判等;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對“力、度、效”的分寸拿捏,尤其是對政策措施的相機抉擇、靈活處置上。抗擊疫情以來的調控成效,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在科學分析研判的基礎上,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所以,辯證把握好科學性與藝術性,焦點就在“節奏”二字,要統籌逆週期調節與跨週期設計,要靠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打好基礎、以利長遠。
着眼長遠、踩準節奏,要堅持優化跨週期政策設計。相比逆週期調節的刺激作用,跨週期設計更注重思維的系統性和政策的連續性。以跨週期視角理解增長問題、化解結構矛盾,要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目標與手段的關係。比如,縱向上既要制定靈活有效的貨幣政策,又要注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再如,橫向上既要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又要着力提升能源安全供應。説到底,跨週期就是要竭力降低市場經濟的週期性傷害,運用科學合理的調控措施避免政策疊加效應。
着眼長遠、踩準節奏,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改革是通過破除體制機制的不利束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同等強度政策獲得更優效果。把握改革的節奏,必須直擊企業與羣眾的堵點、痛點與難點。營商環境方面,要抓好支持民營企業措施的落地落實,加強正面引導,穩定市場預期。收入分配領域,要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更多運用改革的辦法調控,市場潛能才會被更多激發,持續恢復的態勢才能夠更好鞏固。
當下,做好第四季度經濟工作,要時刻保持自信、保持清醒,着眼長遠目標、踩準恢復節奏。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宏觀政策,我們一定能繼續戰勝複雜嚴峻的風險挑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讓主要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更多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