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巨資密集“自購”傳遞積極信號

近期市場經歷連續調整,公募基金作為市場重要的“壓艙石”,再次出手傳遞積極信號。包括匯添富、易方達、華夏、廣發、富國、南方、工銀瑞信、嘉實等在內的多家基金公司紛紛自購旗下基金,自購金額5000萬元至2億元不等,且均承諾持有至少一年。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與主體之一,基金公司選擇此時“自購”,是負責任且有大局觀的表現。近日亦有分析師表示,公募基金自購行為於公於私都為投資者做了良好的表率。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公募基金作為持倉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不斷增長的主要力量,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佔比9.20%,較2021年年中增加1.2%。此時基金公司紛紛“自購”,主動承擔起了穩定市場情緒的責任。這不僅可以樹立正面形象,展現金融機構的責任感,也能表達對自身管理能力或被購買產品的信心。

市場波動始終存在,但往往也潛藏着具有吸引力的機會,基金公司選擇“自購”有利於自身長期佈局。比如,2020年2月發生的基金公司“自購潮”,一年後天相投顧股票基金指數上漲約33%。

應該説,當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尚存一定阻力:疫情的反覆對消費仍有壓制,海外復工復產對出口也會造成影響,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也壓制了製造業投資的熱情。不過,雖然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但決策層穩增長的態度非常明確,多項針對性政策逐步頒佈,效果雖未完全顯現但前景可期。未來12個月,中國市場的企業盈利增長有望超過15%。無論是相對於其歷史平均水平,還是與全球其他市場相比,目前中國市場的市盈率均具有吸引力。

經歷一輪上漲與下跌,有助於辨識基金經理曾經賺的到底是α還是β的錢。過去15年上證指數年化7.4%,偏股混合基金經理年化17%,總共漲了11倍。但因為承擔了波動,絕大部分基民連上證的複利收益都沒有收穫,甚至收益為負。究其原因,在於老想賺上漲的錢,而不大願意承擔階段性的虧損。

美國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斯説過,在危機中關鍵要做到遠離強制賣出的力量,並把自己定位為買家。在此階段,投資者宜降低焦慮,理性配置,堅信價值,熬過寒冬,等待春天,畢竟好的公司基本面並沒有改變。

證券時報記者 詹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65 字。

轉載請註明: 基金公司巨資密集“自購”傳遞積極信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