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和通脹關係失靈?央行釋疑:通脹可控、提高操作前瞻性

  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係,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8月9日,央行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中談及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時這樣指出。

  這一口徑與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口徑一脈相承。

  實際上,“跨週期”提法已多次出現在重要會議中,早在去年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出現了“跨週期”提法:“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分析人士認為,在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背景下,7月份央行超預期降準本身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提前佈局,就是跨週期的表現。“跨週期調節”要求宏觀政策要給中長期問題留有餘地,也為未來的不確定性預留出政策空間。預計未來貨幣政策在總量上將堅持穩健基調,不搞“大水漫灌”,同時,更多運用結構性工具,加大對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

  進一步提高操作前瞻性

  與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內容相比,《報告》在貨幣政策內容上的表述有不少調整。

  比如,在強調“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的同時,新增“健全中央銀行調節銀行貨幣創造的流動性、資本和利率約束的長效機制”;同時,新增“加強對財政收支、政府債券發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等不確定性因素的監測分析,進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根據經濟金融形勢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等表述。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對第一財經表示,下個階段,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疊加疫情持續演變,國內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穩固,仍需進一步完善宏觀政策。從貨幣政策來看,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貨幣環境,還是要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從貨幣政策工具來看,下半年還有降準空間和可能。同時,央行也會繼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MLF(中期借貸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動性的穩定。

  展望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報告》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係,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7月9日,央行公告稱,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於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央行選擇降準的背景和時點讓市場倍感意外。

  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指出,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國金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負責人蔡浩撰文表示,在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背景下,7月份央行超預期降準本身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提前佈局,就是跨週期的表現。因為下半年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利因素明顯增加,疊加美聯儲縮減購債(Taper)預期,在美聯儲開啓加息週期之前,預先在國內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時期,通過降準為後續政策操作預留空間,也是貨幣政策跨週期調節的重要體現。

  《報告》還強調,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實施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實施好信貸增長緩慢省份再貸款政策,有序推動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製造業等領域的支持。

  其中,就強化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報告》表示,圍繞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在銀行間市場創設碳中和專項金融債以及碳中和債務融資工具品種,支持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項目。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對煤炭等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給予合理必要支持。

  對此,温彬認為,市場一直較為關注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預計很快就會推出,以鼓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綠色發展的支持。

  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總體來看,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今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態,在全球宏觀政策中保持領先態勢。

  但有觀點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貨幣超發但並未出現通脹,説明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係失靈,因此把央行通過資產購買擴張貨幣,作為既可以刺激經濟又不會帶來通脹的“靈丹妙藥”。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就此特設專欄詳細闡述貨幣與通脹的關係。

  《報告》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鬆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係。貨幣與通脹的關係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迴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8月9日,最新出爐CPI、PPI數據顯示,7月份CPI同比上漲1%,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PPI同比上漲9%,漲幅較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

  温彬認為,整體上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放緩,PPI有望保持震盪回落走勢;豬肉等食品價格回落趨勢或將延續,年內CPI大概率保持温走勢,通脹水平整體可控,對貨幣政策影響整體有限。

  《報告》也判斷稱,CPI漲幅温和,PPI階段性走高,總的看通脹壓力可控,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記者表示,結構性物價反映國內面臨結構性問題與經濟復甦不平衡。當前國內經濟首要任務還是防疫與支持內需,接下來政策整體有望略微寬鬆,但將更多采取結構性政策支持工具,避免資金脱實向虛、引發局部風險,引導金融機構增大對小微、民營等的支持,並積極落實商品保供穩價組合措施,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內循環。

  《報告》強調,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4 字。

轉載請註明: 貨幣和通脹關係失靈?央行釋疑:通脹可控、提高操作前瞻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