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量外貿訂單“分食”國內產能 有商户單月銷量超過去年全年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財經

原標題:大量外貿訂單“分食”國內產能 有商户單月銷量超過去年全年

10月份以後,羽絨服意外地熱銷起來受訪者供圖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李興佳

“180(尺碼)的,要三百件,還做不做(生產不生產)?”“現在廠裏沒有了,有了第一時間給你説。”

這是發生在鄭州羽絨服批發市場的一幕。從10月份起,羽絨服熱賣,廠家爆單,原料價格飆漲,有商户一個月銷量能超過去年全年,批發商要憑關係和現金才能拿貨。但是,看似火熱的市場行情背後,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一個月銷量趕超去年全年

年初疫情讓羽絨服行業遭受重創,那時,尹鈞(化名)愁得徹夜難眠。大量的客户退貨,未及拆封的成包羽絨服,在倉庫裏堆成山。市場解封后,尹鈞飛速地往外甩貨。廠家上門催賬,他帶着廠方奔赴各直營店監工。到了10月份,他終於清倉,徹底還清了上游廠家的欠款。然而,令尹鈞大吃一驚的是,上半年以清庫存為主基調的羽絨服行情進入10月份以後,陡然翻轉——羽絨服意外地熱銷起來,甚至不夠賣了。

“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一個月銷量超過了去年全年。”尹鈞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旗下一直營店4天狂銷35萬元。他後悔不已:庫存是不是清得太早了?

熱銷的背後,則是整個羽絨服市場的產能緊張、供不應求、供給結構性失衡。多名受訪商户反映,上游廠家訂單爆滿,要挑單子,甚至出現斷貨現象。

“往年要50手貨(一手指的是一件衣服的全部尺碼和全部顏色),廠家能立馬發到。今年要30手,廠家磨磨蹭蹭得一週才能發。”尹鈞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今年一看關係,二看現金,有關係又有現金,才先給你發。”

再往前追溯,羽絨服熱賣、產能緊張的源頭,則是羽絨原材料的緊張。行業數據以及商户的反饋顯示,5月初,含絨量90%白鴨絨的價格為每噸18萬元,如今則暴漲至每噸29萬元。

訂單轉移來華,國內產能被分食

為何會出現原料緊缺、產能緊張?表面上看,今冬天氣寒冷提升了消費者購買慾望,同時春節前相比往年較長的銷售期,也在對羽絨服銷售推波助瀾。同時,上半年同行都在拼命甩貨,以迴流資金活命,廠家不敢研發、不敢開訂貨會、不敢開工生產,導致下半年存糧不夠。

從深層次看,多名行業人士透露,國外疫情有增無減導致全球訂單齊齊轉向國內,外貿走量明顯提升,分食了國內定量的市場份額。

一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全球兩大羽絨原料主產區在印度和中國,印度受疫情之困,工廠停產、產能驟降,導致全球採購商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中國。但是鴨子最少33天的飼養出欄期無法跨越,產能無法及時跟上。

一些數據可以作為佐證。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7月致印度央行行長達斯的一封信中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財年總體需求量預計大跌25%~50%,有25%左右的紡織廠和製衣廠可能將永久性關閉,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失業。

而中國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9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15156.7億元,增長12.2%,其中紡織品的表現尤為突出,增長了37.5%。

10月14日,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從5月份開始,中國面料及紡織原材料訂單數增長超100%;服裝行業訂單數同比增長200%以上。“印度無法交貨,海外商家才會被迫把供應鏈轉到中國來”,成為9月份以來羽絨行業從業者的一貫認知。

鋪貨模式走到末路?

訂單的緊張讓原先服裝批發行業盛行的鋪貨模式,再一次陷入備受質疑的輿論旋渦。廠商、總代和加盟商,相互間重新打量這一模式。

鋪貨,即下游賒賬進貨,賣出去後再與上游結賬。它有着天然的優勢——因為採購商不承擔現金壓力和庫存風險,品牌能夠快速在全國複製擴張,規模和影響力能夠瞬時迸發。

同時,它也暗藏着諸多風險。鋪貨追求代理商零庫存,所有的風險全系在上游身上,需要在庫存、退貨率、資金之間尋求微妙平衡,極度考驗上游掌控力。一旦把控失衡,或者退貨率奇高,大量庫存將返回到上游(有極端的退貨率高達95%)。而對於代理商而言,自身不用揹負庫存和銷售壓力,便不會專注賣貨。

如今,羽絨服產能收縮,以及疫情造成的庫存高企、資金鍊緊張,鋪貨模式面臨再次考驗。服裝品牌雪域迷城創始人石清華説,疫情是一個轉機。在他看來,藉助代理商之手來完成品牌急速擴張的鋪貨模式,初期的確創造了極大利潤,但在追求透明公開商業信條的當下,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過,依然有堅持者。鄭州一家主做羽絨服的大型品牌商,今年計劃針對150家VIP客户進行免費鋪貨。

或許,正如尹鈞所説,“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