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經濟圓桌: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成立30週年的歷史性時刻。三十而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方針,全面淨化市場生態,建設誠信資本市場,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增強市場各方改革獲得感,刻不容緩。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淨化市場生態,建設誠信守法資本市場?本期經濟日報“經濟圓桌”邀請4位業內專家學者就此建言獻策。
講誠信應是第一法則
主持人:為什麼要將建設誠信守法資本市場提到重要地位?為什麼説誠信建設直接關係資本市場根基?
劉俊海:法治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功能就是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過去,我國資本市場“牛短熊長”,更長時間處於低迷狀態的癥結,並非是資金匱乏,而是信心、誠信與法治匱乏。誠信法則,應該成為資本市場的“第一法則”。
資本市場誠信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法治狀況優劣的重要指標。為打造誠信中國品牌,改善國際形象,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必須加強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同時,在我國對外開放不斷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加強誠信建設也是提升我國軟實力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
郭靂:應當把資本市場誠信建設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局中,按照後者的總體要求,遵循民法典、證券法的基本原則,提高資本市場誠信水平。加強資本市場誠信建設,也會為促進整個社會誠信水平作出貢獻。
田利輝:由於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對稱性等特性,資本市場尤其需要參與主體具備高度的誠信意識。誠信建設主要包括誠信交易、誠信經營和誠信服務。投資者、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都要誠信為本,尊重契約。
劉鋒:“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方針,為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明確了方向。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要完善司法體系,豐富執法手段,促進資本市場形成良性生態。
“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是統一的、有機聯繫的整體。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雖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制度建設和執行層面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不配套、不連續等薄弱環節,因而“建制度”就是針對以往所説的“不缺位”提出的,其深刻含義是要花大力氣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完善信息披露、發行、退市等基礎制度,同時更嚴格地執行這些制度,讓資本市場在科學制度和相關法律框架內有效運行,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功能作用。
規範化明確行為邊界
主持人:在九字方針下,如何樹立規範與發展並重的監管思維,擺脱“重發展、輕規範”的思維定勢?
劉俊海:在證券市場上,包裝上市等之所以屢禁不止,就是因為此種上市模式雖不公平、不誠信,但能在短時間為上市公司和控股股東大量融資。至於投資者由此遭受的損失,則考慮較少。
這種片面追求融資效率而漠視公平的思維必須扭轉,資本市場立法應更加註重公平公正。相關立法與政策方案越公平,就越能激發各方創造價值和積累財富的內驅力,資本市場就越有效率。
市場關係的參與者天然渴望按照既定的透明的遊戲規則出牌,缺乏規範的市場必然是不可持續、不健康的市場。因此,法治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與治理的基本方式。要確保我國資本市場活力,必須增強我國資本市場法律環境的公平性、穩定性、透明度、公信力與可預期性。資本市場的市場化與法治化必須貫穿於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與治理的全過程,同步推動。
郭靂:近10年來,資本市場誠信制度建設不斷深入。建設誠信資本市場,查處懲戒顯然不是唯一手段。歸根到底還要依靠市場主體共同努力,自覺自主地誠信守法。
發行人、上市公司要對投資者負責,申報文件、披露信息須真實準確完整,公開承諾要説到做到,不能兑現的應有合理解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要切實維護客户權益,履行對客户的誠信義務;中介服務機構要有職業道德底線,嚴守執業準則,勤勉盡責;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的各類投資者,要依法、誠信投資交易,遠離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不法行為。
劉鋒:“零容忍”的提法精準、深刻、具體,抓住了資本市場建設的“牛鼻子”,其落腳點是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市場的良性運作和優勝劣汰的環境,建設對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有益處的生態環境。
在“零容忍”的嚴監管環境下,不僅上市公司要守規矩,投資者、中介機構也要守規矩。同時,監管也要守規矩,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市場各參與主體都要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守好自己的底線。只有這樣,資本市場的生態才會不斷淨化,並形成健康穩定的良性循環機制。
零容忍夯實法治基石
主持人:在新形勢下,如何建設誠信資本市場?需要打出哪些“組合拳”?
劉俊海:建議儘快修改刑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新證券法規定的行政罰款幅度比刑法規定的罰金要嚴格,但從法理上説,刑事責任本應比行政處罰更重。為實現刑法與證券法的無縫對接,建議刑法修正案向證券法看齊。
另外,公司法作為資本市場的一般法、基礎法,將來能夠為明確上市公司反收購措施的合法性標準起到應有作用,切實填補證券法預留的制度空白,強化證券法弱項。除保護上市公司股東的現金分紅權之外,還要激活投保機構的代表人訴訟機制,將公益訴訟引入資本市場,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集團訴訟制度。
郭靂:建設誠信資本市場離不開司法制度的保障,建議從幾方面建設誠信守法市場:第一,進一步明確和完善規則,形成穩定、可預期的資本市場規範體系。穩定的市場制度規範,對於維護市場秩序、強化規則意識、塑造市場預期十分關鍵。不斷優化的市場制度和機制,是資本市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標誌。制度越趨於成熟,預期就會越清晰,市場活力越能激發出來。
第二,持續增強對市場主體違規行為的糾察力度和懲戒力度。行政執法、刑事懲處和民事賠償三者要相互配合,從不同層面督促資本市場參與主體規範自身行為,促使其敬畏制度、遵循制度。
第三,積極探索守信激勵引導,更好地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功能和作用。建議加強宣傳和表彰誠信典型;試點誠信狀況評價,促進市場和行業誠信自律。
目前資本市場中仍然存在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規、內幕交易等問題。然而,僅靠行政力量督促資本市場誠信是不夠的,因為行政手段威懾力不足,同時,行政力量在監督範圍、懲處層級上都存在侷限。隨着新證券法的實施,民事訴訟將與行政、刑事處罰一同構成“立體化的懲治體系”,加快形成一個互相銜接配合的司法保障制度。
劉鋒:將“零容忍”政策落到實處,要着重在三方面完善證券執法體制機制。
一是及時發現造假行為。要加強稽查系統建設,提高其專業水平,並藉助一些科技手段追蹤造假行為,發現和處置問題要快、準、狠。
二是懲處對象一定要準確。以前針對造假行為,側重懲治機構,而不是個人,今後要把參與作假的所有人都考慮在內。
三是嚴格執法。在處置力度和方法上,針對造假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如何賠償,應有詳細規則。除了財務造假,還要完善賬户登記系統,嚴格場外配資調查,讓市場操縱者無處遁形。
針對不健全的退市機制,“零容忍”政策對投資者保護的意義更大,尤其是我國資本市場逐漸探索試點註冊制之後,意義會更加凸顯。另外,上市公司退市後,還需要通過有效法律途徑賠償投資者的損失。在“零容忍”的嚴監管環境下,健全的退市制度將是淘汰劣質企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可以保障資本市場實現優勝劣汰。
新技術助力智能監管
主持人:當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迅速發展。資本市場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
田利輝:智能監管在建設誠信守法資本市場中十分必要。智能監管有助於形成不能違、不敢違和不想違的資本市場誠信守法氛圍。可以説,智能監管將是資本市場誠信守法建設的有效舉措。當前,隨着證券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資本市場內外環境日漸複雜,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呈現出多元化、隱蔽化等特徵,一線監管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新技術,不斷提高智能監管能力,是一線監管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新形勢下做好一線監管工作的必然選擇。面對紛繁複雜的市場,監管者不僅在時間、人手、能力等方面受到制約,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壓力,個別人員可能還會出現“監管俘獲”問題。因此,資本市場誠信守法文化的建設亟需智能監管助力。
如今,智能監管在資本市場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正在帶來全新的監管方式。監管層統一監管信息平台的設立,失信懲戒機制的確立,市場監管標準化制度的形成和信息化監管模式的實現均非常重要。資本市場監管正在構建科技監管生態體系,走向高科技的智慧自動監管。
我國監管層正在努力建設資本市場的大數據中心,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整合市場數據,探索智能監管。在智能監管之下,監管者可以充分發現違法失信問題,適時適度予以懲戒。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可以實現跨交易所、跨境、跨賬户的交易運行實時監控,通過數據挖掘和網絡拓撲,可以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能夠實現“人在做(交易),雲在看(監管)”的智能場景。
運用智能監管可以更好地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違規懲戒方式有多種,其中,向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違法失信信息,就可讓違法失信者處處受限。而且,在數據智能監管的基礎上,行政處罰、追究刑責等不同程度的違規違法懲戒方式可以順利進行。智能監管不僅能夠提升發現違法違規交易的準確率,而且能夠識別出新的違法違規行為。
不過,也應該看到,智能新技術在證券監管領域的運用還處於早期階段。但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發展也還處於早期的“認知”階段,更深入的“推理”“決策”應用仍較少,在證券監管領域的運用還需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監管方面的複合型人才儲備相對不足。
郭靂:要不斷推進信用體系建設。一方面,充分運用信息化科技,完善和更新企業誠信檔案,豐富誠信數據庫內容,公開企業誠信信息。另一方面,持續優化全方位的信用監測評估體系,強化失信懲戒,對資本市場造假行為“零容忍”;大幅提高違法成本,便利信息查詢和共享,讓失信者無處遁形,讓造假者無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