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大宗商品市場表現“牛氣沖天”,開始了新一輪上漲,布倫特原油價格、LME期銅屢屢創下新高,路透商品指數(CRB)經歷了V形反彈之後已經回升到疫前水平。與此同時,國內期貨市場跟漲,不少品種價格也創下近年來新高。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市場人士認為,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是因為刺激政策提振了通脹預期、經濟邊際改善提振了風險情緒,以及今年以來美元持續處於低位等。展望未來,流動性整體充裕、“傳統需求和新興需求”共振上行將支持這一行情繼續。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到,全球老齡化持續走高等問題將會在中長期內限制需求擴張和大宗商品上漲。
頂級機構
持續唱多大宗商品
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知名機構在其研報中唱多2021年大宗商品市場表現。近期,受經濟復甦的預期增強等多因素影響,市場一致預期加強。2021年以來,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等機構繼續發表看多研報。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 Currie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宏觀層面所有東西都要重新定價,銅與原油已經處於商品“超級週期”,“故事才剛剛開始”。花旗稱,銅價正步入牛市第二階段,以現貨價格高於期貨、期貨近月合約價格高於遠月合約為特徵。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新的超級週期將受到疫情後經濟復甦、通貨膨脹、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美元貶值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等因素的推動。其中,可再生技術中使用的金屬將大大受益。
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發表看多研報,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天風證券等。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每個月都有相當於全球GDP總量0.7%的額外流動性進入市場。這些超發的流動性不僅持續推高了全球股市,同時也令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飆升。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對記者表示,去年市場對趨勢尚存分歧,今年隨着疫情控制向好,疫苗研製和接種取得新進展,疫後經濟修復的態勢更加清晰,市場對大宗商品表現關注度也進一步提高。
一致預期在市場中有所反映。進入2月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了新一輪上漲。截至2月22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報65.65美元/桶;LME期銅逾9年來首度衝上9000美元大關;路透商品指數經歷了V形反彈之後已經回升到疫前水平。
傳統需求
和新興需求共振
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是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長期且大範圍的上漲。機構判斷大宗商品“超級週期”來臨的原因,除了流動性整體充裕的支持,更是因為“傳統需求和新興需求”共振上行。
流動性方面,美國規模高達1.9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目前正在國會審議,或將於近期推出;歐洲央行會議紀要釋放的持續寬鬆信號和刺激經濟的決心令市場對大宗商品樂觀情緒發酵。陳靂表示,可以看到,海外市場氣氛正在逐漸升温。同時,需求回暖與供給瓶頸疊加,預計至少今年內大宗商品價格將持續上行。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對記者表示,雖然目前通脹仍處於較低水平,但市場更關注邊際變化: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呈持續下降趨勢,疫苗接種速度則不斷加快,甚至有望在年中實現羣體免疫,全球經濟有望迎來重啓後的共振復甦。
傳統需求方面,不少機構認為,供需缺口是本輪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的決定性因素。浙商證券李超團隊在研報中表示,只要海外供需缺口沒有彌合,商品價格就有漲價動力。現階段,疫苗正在加速落地,海外生產能力正在積極復甦,而全球工業品庫存位於相對低位,全球補庫共振邏輯下工業品需求仍有較強支撐,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價格拐點尚未到來,商品仍有漲價動力。
對於近期格外搶眼的“銅價”走勢,陳靂表示,銅價如此持續、快速上行的主要原因除了需求端預期看好,更多的可能是由於全球通脹交易已經開啓,再加上銅礦供應進入低速增長時代。據ICSG統計,全球銅主要供給來自美洲,主要需求位於亞洲。另據WBMS統計,2020年1~12月全球銅市供應短缺139.1萬噸。在海外市場,疫情對供給端衝擊更大,未來幾個月出現銅供應不足的風險很高,全球銅市場面臨十年來最大的供應缺口,致使供需錯配,導致銅價持續上漲。銅價在今年內有望獲得強勁的上漲動能。
應對氣候變化是不少機構看到的新興需求。分析認為,人們會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建設一些針對可再生能源、電池和電動汽車所需的基礎設施,從而引發大量新的金屬需求。王靜文表示,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包括銅在內的部分工業金屬可能會出現持續時間更長的上漲。但同時,需要注意,全球老齡化持續走高等問題將會在中長期內限制需求擴張和大宗商品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