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投資做到“有效”,“擴大”才更有意義

  【兩會熱評】

  一年之計在於春,項目開工正當時。2月7日,上海公佈2021年重大建設項目清單,大力構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開工建設一批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的重大產業項目;2月20日,2021年河南省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2772個重點項目參與其中,總投資達1.6萬億元,主要涉及“兩新一重”、先進製造業等領域……全國兩會開幕之前,多地已打出擴大有效投資的“組合拳”,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擴大有效投資,正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工作重點之一。投資,一頭連着需求,一頭連着供給。投資的帶動性強、關聯度高,不僅是消費的重要變量,也是供給的重要內容,對於穩定經濟運行和激發內生動力、促進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因為如此,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既需要“穩定和擴大消費”,也離不開“擴大有效投資”。

  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開創獨特的發展模式,各級政府積極參與經濟發展是原因之一。政府參與經濟發展,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規模龐大的政府投資。宏觀方面,政府投資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微觀方面,政府投資契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論是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等領域,還是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都能找到政府投資的影子。

  投資做到“有效”,“擴大”才更有意義。一方面,要明確“投什麼”。擴大投資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準滴灌”,應選準領域和項目切實補短板、強基礎。就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推進“兩新一重”建設,實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現代物流體系;政府投資更多向惠及面廣的民生項目傾斜,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還要解決“怎麼投”。投資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重點項目的同時,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開前門、堵後門,防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優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擴大使用範圍。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100億元。”這麼多資金,關鍵是要提高使用精準度,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

  當然,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激活民間投資也是工作的重點內容。近年來,隨着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負面清單”制度落地實施,政府投資引導、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了一大批符合國家發展方向和民生需要的重大項目建設。下一步,要發揮好政府性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完善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政策,進一步拆除妨礙民間投資的各種藩籬,在更多領域讓社會資本進得來、能發展、有作為”。

  如今,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宏觀層面統籌協調、有力引領,微觀層面多點突進、積極作為,擴大有效投資大有可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經評論:投資做到“有效”,“擴大”才更有意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