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下,5G、AI、雲計算、區塊鏈“蓄勢待發”。不過,相比落地場景頗多的AI、大數據,“隱形”的區塊鏈技術無疑“低調”了許多。本期最in長三角將為大家揭開區塊鏈的“神秘面紗”,探尋區塊鏈將如何重塑及顛覆商業形態,聊聊如何“掘金”區塊鏈。
本期嘉賓:王嶽華
區塊鏈領域早期投資人、德鼎創新基金合夥人
《國際金融報》:近期,“新基建”成為熱詞,區塊鏈也被納入其中,我們該如何通俗去理解區塊鏈呢?
王嶽華:從字面上看,區塊鏈就是一個一個區塊,然後串接成鏈。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一個“自信任”的“分佈式數據庫”。每一個區塊的產生、所承載的信息、如何存儲驗證區塊內容,乃至於如何成一個鏈,是理解區塊鏈所必須知道的。
“自信任”是由密碼學以及共識機制來決定的,“分佈式”也是由數據庫的結構,共識機制來決定,從而產生了不可篡改的特性。這是對區塊鏈最基本的認識。當然,該如何應用這份密碼學、共識機制該如何設計、數據庫又如何建立...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從項目來看,區塊鏈經常被誤解,甚至存在“污名化”的情況。我們需要對所謂區塊鏈項目,如通證經濟項目、數字經濟、數字資產等都要有基本的認識。通俗地講,“區塊鏈”不是某種特定的技術,而是由很多種技術構成完成的,所應用的每種技術都可稱為“區塊鏈技術”。
《國際金融報》:您説過,“2020年是區塊鏈投資佈局的好時機”。那麼,該如何理解“時機”?疫情有沒有帶來影響?
王嶽華:從風投行業看,2020年的VC/PE遭遇以下幾個“難點”:
第一,好項目相對較少。目前國內各種項目參差不齊,要篩選出適合的、理想的項目並不容易。若要更進一步,找到具有投資價值,且投資階段、投資領域及創始人特質等都能與投資人匹配的理想項目,更是難上加難。
第二,項目盡調不夠專業。目前國內創投界的專業度仍有待提升,不少人一味追求短期回報,看項目更多看表面,對項目評估的專業性不足。
第三,項目退出相對困難。眾所周知,項目退出的主要渠道是兼併收購或上市,目前國內大部分成長型公司的退出渠道仍相當窄。在2015-2016年間發行的諸多創投基金,2020年已經面臨退出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區塊鏈行業反而成為傳統投資新的關注點。有媒體所報道,在2025年“新基建”細分產業規模中,區塊鏈項目投資規模將達到389億元,這預示着區塊鏈產業的投資規模將快速增長。
在區塊鏈時代,將產生一批與區塊鏈相關的項目,。目前,在商品溯源、版權保及交易、數字身份、財務管理、電子證據、工業、能源、大數據交易、數字營銷、物聯網、公益、電子政務、醫療健康、教育、網絡安全、跨境貿易等領域,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已有相當多的案例。
此次疫情反而促進了區塊鏈、金融科技等線上新興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加速及促進作用。
《國際金融報》:您今年的投資佈局如何規劃?
王嶽華:我們今年將側重幾方面的探索。首先,技術完備的公有鏈,包含國際上的大的公鏈技術發展,隨着大公鏈的生態發展,我們將在其中尋找機會。Libra也算是在這個大公鏈裏的機會,從Libra的生態裏面會衍生出很多的應用,因為Libra有龐大的社區,這些應用也能相應產生商業價值。
其次,監管層面的科技創新項目。很顯然,區塊鏈以及數字經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很多的法規、監管並不及時到位,沒有相應的監管是很難引入傳統的投資進來。資金不進來,市場就無法進一步的成熟成長,這是一大痛點。雖然過去一年中,有很多的KYC/AML甚至數字身份的解決方案,但我認為在這個領域監管科技還有很大的探索機會,特別是在B2B2C端的市場。
第三是應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模型,如果有廣泛的社羣參與,就更加能發揮在C端的經濟價值。所有的互聯網巨頭公司,無一不是靠流量起家,有流量的項目都有一套適合其社羣的通證經濟模型,無論是權益分享或是營銷激勵,通證在支付、遊戲、電商、社交、即時通訊等應用場景,都有極大的發揮空間,這裏説的是通證能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第四個是ST,也就是所謂的證劵型代幣。顧名思義,這一類通證具有證劵的性質——這指的是在國家法律下賦予的證劵性質。這個課題的研究其實很有趣,如何在現有的合規體系下,設計一套能滿足新的數字經濟屬性(特別是份額化以及流動性),又能夠適當的延展區塊鏈精神(即改變所謂生產消費的關係),在理想的通證經濟體系裏面,沒有所謂投資者、消費者一説,兩者是不可分割。但在現有體系裏,投資人與被投項目之間的權利義務還是涇渭分明的。作為一個過渡,ST的研究充滿趣味。
第五個是基礎設施協議。我們都知道科技改變未來,嫁接在5G上的區塊鏈協議能夠帶來什麼新的業態?另一個不只是時間戳記的分佈式賬本方案又能帶來什麼新的應用場景?基於技術上可行的分佈式商業模式是否會出另一個互聯網巨頭而去顛覆臉書?分佈式存儲的商業模式,或許能沿伸出的新業態?這都是我們關注的機會。
《國際金融報》:對公眾而言,區塊鏈技術將如何在生活中得到體現?
王嶽華:目前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B端較為廣泛,但在C端,國外已有相關落地場景,只是應用的規模還不大,尚未全面鋪開,因此不被大家所熟知。比如,在商品溯源、社交電商、遊戲道具、跨境支付、商業保險、政務服務等場景均有應用。
當然,在B端,目前區塊鏈技術更多應用在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物流乃至於分佈式能源,均是很好的示範性案例。簡單地講,對於區塊鏈技術,我們還有很多想象空間,能夠重塑整個產業及商業形態。
《國際金融報》:對投資人而言,想要做好區塊鏈投資這門功課,需要哪些認知及技能?該如何去判斷區塊鏈項目是否值得去投資?
王嶽華:不僅是區塊鏈,在所有領域裏的投資,不斷學習是投資人的唯一竅門。比如,除要了解特定行業的知識外,也需要多嘗試接觸圈子內的人,以及多看項目,修煉自己的認知。此外,也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理性判斷及選擇投資。
這其實迴歸到一個話題,就是價值。不管是技術創新或是商務模式創新,我們都要問一個問題:這個創新項目具體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了什麼價值,誰買單?在一個經濟商業社會里面,唯有創造出商業價值,這個項目才有意義,也才能持續的被用户接受。
絕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是早期項目,在早期項目裏,我們要特別關注團隊的基因、優勢和自有資源,創始人尤其重要——為什麼做這樣的項目、自身的優勢是否匹配。然後,要檢視市場的競爭態勢、接受度與成熟度,還要看項目方案本身是有具有相對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經常説,互聯網項目都是由用户貢獻數據,用户應該得到相應的收益回饋,基於通證的體系,用户就是受益者。因此,在區塊鏈的世界,原本商業價值都要回饋到投資人權益的觀念,要修正為回饋到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權益。
目前,很多企業打了區塊鏈技術的名號,我們要學會去了解,它將區塊鏈具體落地到了那些場景,在哪方面得以應用,有沒有相關訂單等。在二級市場上,有上市公司也提出了區塊鏈概念,我們應該檢視在相關公司的業務裏,區塊鏈是否有助於增加銷售,或是降低運營成本。 如果不能在商業價值上得到體現,那都只是一個概念。
當然,玩概念掙錢的也很多,但就看你的什麼心態及認知,能不能做好輸錢的打算。真正的區塊鏈技術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不會非常快地落地,投資要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