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前三季度GDP轉正:彰顯國內經濟“免疫力”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財經

圖/國家統計局官網截圖。

轉“正”了。

國家統計局19日發佈了最新經濟數據,第三季度國內經濟增速加快至4.9%,較前值3.20%大幅回升。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

面對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終於實現由負轉正,重歸正增長軌道,這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可謂獨一無二。

中國經濟之所以恢復較快,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

其一,是基礎建設投資發揮了作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達43萬億多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個百分點。投資增速最快的在第一產業,投資增長達到了兩位數。

其二,是出口階段性井噴帶動了經濟恢復。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23萬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高達7.5%。這表明在疫情大流行和單邊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性反而有所增強。隨着一些主要經濟體因疫情控制不力訂單轉向中國,出口繼續走強仍可預期。

其三,是現代服務業起到了託底作用。前三季度,受疫情和停工限產影響,城鄉消費零售都有所下降,但網上零售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從前三季度的數據看,基礎設施投資、中國製造和線上消費,組成了今年這個特殊年份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帶動中國經濟得以回升。特別要看到,今年恢復經濟的努力,沒有依賴“大水漫灌”、強力刺激消費和出口的路徑。政策面有所為,也有所剋制,防止了今後可能出現的長期供需扭曲。

另一方面,前三季度GDP由負轉正,也是中國抗疫附帶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沒有堅決的抗疫措施和審時度勢的復工復產,經濟重回正軌的時間勢必會延後。毫無疑問,這份成績單也有普通民眾的功勞。面對前所未見的重大公共危機,普通民眾的積極配合、投入乃至犧牲,減少了經濟領域精準施策的複雜性和成本。這與其他一些經濟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以肯定,隨着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轉正,今年中國經濟保持正增長基本已成定局。

接下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仍不可掉以輕心。一方面,外部環境仍然動盪,用逆全球化阻斷全球供應鏈的勢頭還在蔓延,中國出口強勁有可能引發新一輪貿易領域的摩擦;另一方面,中國主要出口市場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疫情二次流行的趨勢,國際貿易仍不通暢。此外,第四季度是疫情反彈的高風險期,中國外防疫情輸入、內防疫情反彈的壓力也沒有減弱。

因此,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穩住經濟復甦勢頭,補齊技術短板,儘量把握住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裏,都將是重中之重。

□徐立凡(專欄作者)

編輯 孟然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