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瑩玉
8月11日晚間,叮咚買菜發佈截至6月30日的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
報告期內,叮咚買菜總營收為66.34億元,同比增長42.8%;淨虧損3450萬元,上年同期為19.374億元。GMV方面,叮咚買菜二季度達到71.152億元,較上同期的53.781億元增長32.3%。
淨虧損方面,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叮咚買菜2022年第二季度淨利潤為2060萬元,2021年同期淨虧損17.285億元。
從這一層面而言,叮咚買菜首次實現階段性盈利。
在同為生鮮電商玩家每日優鮮備受爭議的當下,叮咚買菜的這一消息令人振奮。前置倉模式,終於開始賺錢了?
01. 盈利能力初步驗證反觀叮咚買菜財報,其66.34億元的總收入分別來自產品收入和服務收入。
其中,產品收入為65.5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46億元增長42.4%,主要受客單價提高推動。服務收入為804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4270萬元增長了88.1% ,主要由於訂閲叮咚買菜會員項目的客户數量增加。
疫情期間客單價上漲、人們線上購買生鮮商品的頻次增加、線上購物的習慣進一步強化,無疑對生鮮電商的營收增長起到推動作用。不過從消費者反饋看,叮咚買菜所提供的產品為其帶來的便捷性、食品安全的可信度更高。
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不止一次強調對產品質量與商品力的重視。
就在去年,叮咚買菜明確了“商品力是第一推動力”的策略,並不斷打磨市場洞察與研發能力。
據悉,2022年,叮咚買菜預製菜全線產品中,已佈局超過1000個SKU。本季度,“人無我有”的特色商品SKU數達到217個,自有品牌商品銷售額佔比已達到17.5%。
同期,叮咚買菜不斷加強基礎建設,其中包括已有的最大面積的高標準半自動化大倉、10多家食品工廠,以及正在建設的三個3F工廠。
而對產品研發與上游工廠的投入,也進一步提升了叮咚買菜二季度的產品成本,但公司的運營成本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具體來説,公司二季度總營運成本及支出為66.3億元,僅同比增加0.8% 。其中,銷售和營銷支出為1.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4.1億元下降了64.2%,履約費用佔總收入的比例也從36.5%下降到23.2%。
叮咚買菜表示,履約費用率降低主要受客單價提高及一線員工勞動效率提高的驅動。銷售和營銷支出的下降主要由於“產品開發能力成為主要的增長動力,從而更有效地吸引客户。”
截至二季度,叮咚買菜利潤率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大幅優化,該季度毛利率為31.6%,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7.0個百分點,環比一季度提升2.9個百分點;Non-GAAP淨利潤率相較去年同期優化37.5個百分點。
區域市場上,長三角地區作為叮咚買菜較早開展服務的市場,有着更加突出的表現。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區域營收同比增長47.9%,並實現了3.7%的正向經營利潤率。
此外,截至該季度末,叮咚買菜資金充足,包括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等在內的餘額為60多億元。
可以肯定的是,叮咚買菜的商品力策略和盈利能力得到了驗證,整合供應鏈的成效也初步顯現。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叮咚買菜的階段性盈利,終於讓飽受爭議的前置倉模式看到了曙光。
02. 前置倉模式行不行?實際上,前置倉語境下的生鮮電商模式是每日優鮮首創,這家“先行者”的驟然傾覆也讓整個行業蒙上了陰影。
更早前,盒馬CEO侯毅就對前置倉模式表達過不同觀點。
在《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中,侯毅表示,前置倉模式不合理,除非大規模收回物流成本才有可能實現盈利。“資本進來以後,通過補貼去爭奪市場是不健康的。供應鏈再造、流程優化、全球採購、差異化競爭,才是做生意的真本事。”
從商業模式看,盒馬為“倉店一體”的模式。以線下商超為錨點、所有數據與支付行為集中於數字系統。履約模式上,盒馬設計了懸掛鏈技術,幫助門店打通店內倉儲、分揀及配送分發等諸多環節,以實現“30分鐘達”的配送效率。
再看以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購買、支付行為均在線上進行,總倉把生鮮產品運送到各前置倉再進行配送,可覆蓋送貨的“最後一公里”、同樣30分鐘即達。
兩個模式相對比,各有優劣。
倉店一體的SKU更多、客單價更高,線下商超也更能觸達消費者。但盒馬“30分鐘達”的配送服務更多侷限於圍繞商超的一定範圍內,且線下大型超市的前期投入更高、擴張速度更慢。或也因此,盒馬一直在探索F2便利店、盒馬mini等新的商業模式,但水花不大。
現如今,生鮮電商的前置倉面積更多在300平方米或以上,相較早前有所擴大,SKU數有一定提升。疫情之下,用户的客單價與粘性都有所提升,相對倉店一體,前置倉的模式在擴店過程中更靈活,但仍需更為縝密的運營與成本計算。
不同的平台基因,註定有不同的道路選擇。
梁昌霖始終認為,前置倉模式有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配送速度,能夠更好地控制生鮮品質,這種模式滿足了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滿足了年輕一代不一樣的消費習慣。
在他看來,商業模式好不好,不取決於一家企業的成敗,更重要的是看能否滿足用户需求、順應消費者行為的變化趨勢。“只有用户的取捨,才決定商業模式的成敗。”
鎖定前置倉模式後,叮咚買菜始終專注於這一模式,堅持其認為的正確道路。深耕供應鏈,挖掘商品力,並十分注重對於產品品質的把控,在自有品牌、商品研發上不斷投入。畢竟對於生鮮這門生意來講,“得供應鏈者得天下,品質好才有未來。”
2021年Q4財報發佈時,叮咚買菜也宣佈,得益於商品力和效率不斷提升,上海地區於12月份實現整體盈利,整個長三角地區於Q4實現UE翻正,整體虧損率得到大幅優化,提效成果顯著。
本季度財報溝通會上,梁昌霖也表示,將繼續加大自身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開發出和市場具有差異化的叮咚特色商品。
今年6月,叮咚買菜就兒童食材推出了“寶媽嚴選”2.0的產品標準。隨後還正式推出另一場景品牌“輕養星球”,為追求身體輕盈和健康生活的人羣,提供從主食到零食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零針對時下流行的空氣炸鍋,叮咚買菜也專門研發了相應的產品。
03. 暫時性盈利,然後呢?中國生鮮電商市場擁有無比廣闊的前景。
艾媒諮詢發佈的《2022年中國生鮮電商運行大數據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為3117.4億元,同比上升18.2%。預計2023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將達4198.3億元。
報告也指出,生鮮電商行業處於多種商業模式共存的局面,不同模式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短時間內不會“一家獨大”。生鮮的渠道變革也會是一場持久戰,且不論哪種模式,盈利始終是難題。
此前有數據統計,在4000多家生鮮入局者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實現了盈虧平衡,但這也無法阻擋入局者的腳步。
艾媒報告也顯示,截至2022年4月底,生鮮電商相關企業總註冊量達27047家,是2017年10315家的近三倍。與此同時,65.4%的中國生鮮電商消費者較2021年消費次數增多,51.6%的消費者消費金額增多,消費者線上消費頻次和金額出現上漲趨勢。
業內普遍的觀點是,生鮮生意鏈條更長、管理更復雜,線上化是大趨勢,市場需要給到更多耐心與時間。
有聲音認為,叮咚買菜二季度虧損收窄幅度明顯,一定程度上與它的大量撤城或疫情有關。
實際上,個別城市調整的目的是為了優化響應城市分選中心的運營效率,對經營影響極其有限。有接近叮咚買菜的人士對36氪透露,其撤前置倉比例僅為3%左右,實際GMV佔比不到1%。
實際上,剔除疫情嚴重的3個月,叮咚買菜已連續10個月持續改善虧損率,也就是説,即使沒有疫情的影響,年底的盈利也一直在預期之內。
梁昌霖也坦言,“有信心在今年期末實現全面、持續盈利。”
從財報數據來看,2019年至2021年,叮咚買菜的淨虧損分別為18.73億元、31.77億元、64.29億元,已經累計虧損約115億元。儘管已經“回血”,在未來,叮咚買菜仍不能有片刻的鬆懈,繼續提升商品力、降本增效、提高利潤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