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界演繹馬太效應:輸在起跑線上的中小券商如何求生?
作者:禾涼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為什麼諸多中小券商開始扎堆上市呢?
據GPLP犀牛財經研究發現,其實,這是一場頭部券商與中小券商的“逆戰”。
頭部券商跑馬圈地 中小券商弱者恆弱
在券商業135家證券公司中,按申萬行業分類,已有49家券商上市(包括參股券商公司),這些頭部券商在資本的加持下跑馬圈地,在2020年逆勢發展。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告,2020年,證券行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完成了雙增長,實現營業收入4484.79億元,同比增長24.41%;實現淨利潤1575.34億元,同比增長27.98%,127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截至2020年12月31日,證券行業總資產為8.90萬億元,淨資產為2.31萬億元,分別同比增加22.50%、14.10%。
而具體到券商而言,對於已出財報的券商來講,招商證券、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42.78億元、352.00億元、543.83億元,合計佔行業營業收入比值為25.39%;實現淨利潤17.98億元、111.22億元、149.02億元,合計佔行業淨利潤比值為17.66%。
然而,相較於頭部券商,中小券商國聯證券、浙商證券和國海證券的營業收入則分別為18.76億元、106.37億元、44.82億元,合計僅佔行業總營業收入的3.79%;淨利潤分別為5.88億元、16.27億元、7.25億元,合計僅佔行業淨利潤的1.87%。
由此可見,3家頭部券商營業收入佔行業營業收入比值超二成,淨利潤佔比近二成,而3家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佔行業總營業收入與淨利潤的比例卻不足4%,2020年業績表現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
券商業出現了明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現象。
不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首先,位處“金融圈”這個典型的資源型行業,頭部券商由於具備品牌、地域、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優勢,更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導致頂尖的人才容易集中在頭部券商中,行業精英帶領下的頭部券商,使其業務廣度與完成度均超脱中小券商。
GPLP犀牛財經查詢相關資料發現,就中信證券而言,對應聘者的聚焦院校為國內“清北復交浙”為第一梯隊,“兩財一貿”也只能屈居第二梯隊,甚至無法接觸核心隊伍,而中金證券任職員工中,“海龜”比例已超一半。
其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頭部券商曆史悠久,客户龐大,相關資料顯示,中信證券成立於1995年,而中小券商如浙商證券和國海證券分別成立於2002年和2001年。
成立時間以及服務規模為其發展構建了一條深深的鴻溝。
自後,2020年,隨着農夫山泉、小鵬汽車和快手等“獨角獸”們紛紛回港二次上市,使得大量內地資金入駐資本市場,尤以90後 、00後等新生代力量更是為股市添加了新的基因,也將互聯網券商推上了風口浪尖,而在該新勢力衝擊下,手握重財的傳統頭部券商不但有足夠的資金在互聯網領域挖掘年輕潛在客户,更可以依賴多年發展避免高淨值用户的流失。
在頭部券商暴擊下,內部業務發展成為頭部券商與中小券商的撕裂點。
頭部券商業務全面開花 中小券商業務單一
關於券商行業的發展,方正證券非銀分析師左欣然表示,券商2020年基本面全面改善,其中經紀業務成為業績爆發點。從收入結構看,頭部券商與尾部券商分化明顯。頭部券商更加均衡,尾部券商過度依賴市場交投、業務結構相對單一,一旦市場環境出現變化,整體業務就會受到較大沖擊,不利於業績穩步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券商主要依賴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管業務和自營業務,其中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依賴市場,投行業務依賴資產規模,財管業務立足流量吸引。
在資產規模方面,頭部券商可以説其各方面都略勝一籌,就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來看,截至2020年末,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等頭部券商總資產分別為1.05萬億元和0.70萬億元,而浙商證券和國海證券等中小券商總資產分別為910.90億元和725.54億元。
此外,在A股註冊制改革背景下,IPO項目數量增加,審核速度加快,投行業務收入水平也隨之水漲船高,再加上頭部券商資產積累、資本金充足、融資渠道多、具備品牌優勢等自帶光環,這也使其在投行業務中佔據優勢,順理成章成為時代紅利的幸運兒。
除了投行業務之外,順應時代發展的經紀業務及財富管理業務也同樣偏向了頭部券商一方。
公開資料顯示,經紀業務是券商業最原始的業務,早期受益於證券公司少,佣金高,再加上政策紅利,成為各大券商的主營業務,然而伴隨着證券公司數量不斷增多,且其產品服務單一,價格戰成為其謀略的獨一焦點,經紀業務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
在價格戰之下,尤其是中小券商受到了嚴重擠壓,即便其一味降價,但是除了其獲利縮減之外,其業績改善效果卻並不見好,此外,由於受其通道服務性質影響,“看天吃飯”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券商發展。
財富管理業務因其對客户粘性較強,進而成為很多中小券商轉型的選擇,然而,即便如此,對比頭部券商公司,不僅產品種類豐富,軟件功能齊全,而且資產雄厚和品牌優勢,在這種背景下,各大頭部券商也紛紛轉型財富管理,這為其跑贏中小券商提供了充足彈藥。
例如頭部券商屬性的中信證券憑藉個體優勢,在新老行業轉型的業務發展環境中,積極蓄力經紀業務向資管業務的轉型,其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證券投資業務、證券承銷業務和其他業務分別實現收入143.98億元、95.61億元、134.06億元、64.87億元、105.30億元,佔營業收入比值分別為26.48%、17.58%、24.65%、11.93%、19.36%,各項業務佔比較為均衡。
而中小券商優勢並不明顯,以國聯證券為例。
其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為6.79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值為36.19%,其42.57%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同時拉高了總營業收入額,且其雖同步發展了信用交易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和資產管理及投資業務雖有同步發展,但是如今“火熱”的資產管理及投資業務卻僅佔其總營業收入的5.22%。
時代仍在前進,“逆戰”持續發彈,中小券商能否逆勢成長,GPLP犀牛財經將會持續關注!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