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面對數字人民幣的推出,香港需要在哪些方面精準着力推動金融科技創新?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胡濱。
金融科技發展步伐加快
助力推廣數字人民幣
記者:國際社會愈來愈重視金融科技發展和創新,香港發展金融科技有哪些優勢?
胡濱:近年來,香港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取得可喜成就。根據相關統計,截至目前,落户香港的金融科技企業數目前已超過600家,包括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金融科技實驗室、8家虛擬銀行、4家虛擬保險公司和1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等。
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在很多方面走在前列,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就是虛擬銀行的批准設立。早在2019年初,香港便陸續批出8張虛擬銀行牌照,包括天星銀行、富融銀行、匯立銀行、眾安銀行等。從股東背景來看,首批虛擬銀行的金融科技屬性十分明顯,騰訊、小米集團、攜程金融、平安壹賬通、眾安等紛紛在列。可見,內地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大型平台型公司早已將香港視作重要的金融科技競爭市場,也將其視為走出去開展跨境及海外業務的突破口。這些虛擬銀行均推出了競爭優勢更強、定價更加靈活的存款類或理財投資類產品,依託互聯網股東的流量優勢和技術能力,提供數字化、生態化和綜合化的數字普惠型金融服務,為香港金融市場特別是零售金融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香港法律體系與國際金融體系具有直接關聯性,在司法、仲裁、調節上具有國際公信力,香港金融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度也很高。香港金融管理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保險業監管局已分別設立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受監督的安全測試區),為企業提供一個試行應用創新科技的監管環境。
香港擁有發達的通訊科技和電子產業,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香港應出台行業支持政策,加強全球產業鏈鏈接功能,緩解疫情衝擊,加大優惠和刺激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型金融科技企業落户;加強在區域和全球金融治理中的溝通與合作,在全球金融基礎設施、金融風險管控、金融科技監管標準、數字服務與市場發展等領域強化合作。
記者:央行已經推出數字人民幣,香港作為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在推廣數字人民幣應用方面可以有哪些作為?
胡濱:數字人民幣的推出,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提供了嶄新手段,對於推動人民幣更好融入國際支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並有助於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人民幣走出去的橋樑,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經銀行處理的人民幣收付交易量佔全球總額的70%,可提供完備的跨境人民幣結算及資金管理等服務。隨着人民幣在香港的使用程度日漸提升,境外市場對人民幣結算、融資及資金管理需求會逐步增加,加之數字人民幣試點和推廣,香港在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支付結算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香港金管局應加強和央行合作,就數字人民幣在香港進行技術測試,提升金融基建處理跨境支付方面的能力。
香港可以加強國際合作,從消費者需求、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隱私保護和反洗錢要求、系統風險和政策要求等方面入手,探討在香港發行“數碼港幣(e-HKD)”的可行性。目前,金管局已就此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推進項目試點和落地。
推進數字“新基建”
賦能金融監管能力
記者:香港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哪些做法?
胡濱:香港高度重視金融基礎設施特別是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管局於今年6月公佈了“金融科技2025”策略,其中“商業數據通”正是重點項目之一。“商業數據通”是一項以數據擁有者授權為基礎的數據基建,旨在令銀行體系更有效發揮金融中介作用,促進香港普惠金融發展。圍繞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管局還將探討企業版身份認證“智方便”和“區塊鏈共用信貸資料平台”等創新型項目,在平衡隱私管理和數據共享之下將散落的數據整合,使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數據流動更安全有效,方便中小企業取得融資等服務。
香港的顯著優勢之一是全球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平台和制度環境,這是金融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下一步,香港應更加重視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及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量子技術、雲計算等方面搭建金融服務的底層數字技術倉,在中層搭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數字服務倉,在頂層搭建平台化數字供給倉,構建多層次的數字新基建。
記者:金融科技在香港反洗錢、反恐怖融資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胡濱: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機構的產品或服務不斷向遠程化、移動化、複雜化、數字化演變,金融交易和資金流動日益呈現快速、複雜、跨境、虛擬的特點和趨勢。特別是近年來,複雜的結構性金融產品、虛擬貨幣等已經成為洗錢犯罪的通道,洗錢風險管理不斷面臨新技術、新產品、新支付渠道的挑戰。現實情況要求,金融機構需要考慮在洗錢風險管理工作中,如何應用金融科技管控洗錢風險。
就監管科技體系建設而言,香港應搭建監管數據共享平台和監管數據分析平台,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算法能力,將資金量轉化為信息流,把可疑資金交易轉化為預警信息報送,及早、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並通過技術能力予以阻隔。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粵港澳科技合作
記者:香港應當如何破解金融科技人才緊缺問題?
胡濱:香港的科技人才相對匱乏,屬於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個短板。2016年,香港金管局啓動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計劃,擴充香港的金融科技人才庫。2018年,香港推出多項科技人才引進計劃,香港金管局積極與金融、科技和學術界攜手合作加強金融科技人才培訓。香港理工大學在2018年12月初推出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課程,努力培養財務顧問、人工智能顧問、財務數據分析師、金融科技系統開發人員等。2019年初,香港科技大學開始招收全日制“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學生。香港大學與騰訊金融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研究和開發金融科技項目。
香港對金融科技人才有着很強的吸引力和培育能力。第一,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強大的金融市場,以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吸引着海內外高素質人才。第二,大量大型互聯網金融科技企業拓展海外業務,越來越重視香港金融市場的作用,也會帶來大量金融科技人才。第三,香港具有堅實的教育資源、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夠為人才培養源源不斷提供助力。
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應如何深化金融科技合作?
胡濱: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科技、資本以及人才最為密集和優質的區域之一。202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旨在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發展這一引擎,發揮合力向比肩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世界級灣區邁進。
從協同發展和深化合作的角度看,首先,應加強區內金融科技的合作發展。近年來深港兩地金融監管部門多次簽署金融合作備忘錄或戰略合作框架,推進雙方在技術研究、人才培訓、產業應用等方面緊密合作。其次,區內應實現金融科技人才的互認和共享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較為普遍和順暢,為區域協同發展創造了堅實基礎。目前,大灣區內部已經藉助技術力量實現了數字身份互認的關鍵一步,將身份證、港澳通行證及回鄉證等多證合一。今後,工作互認、學歷互認、信用互認將進一步拉近大灣區人才協作。再次,區內應開展數據合作與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監管的協同。數據和信息日益成為現代金融的核心,區域間的金融合作更多地體現在數據方面的貢獻。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在做好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更大發揮數據價值,支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許躍芝 劉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