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硅谷銀行到瑞信,市場首先進攻薄弱環節 | 新京報專欄

從硅谷銀行到瑞信,市場首先進攻薄弱環節 | 新京報專欄

瑞信這次遭遇暴擊,並非一個隨機事件,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反映了市場能夠發現和評價“薄弱環節”到底在哪裏。
從硅谷銀行到瑞信,市場首先進攻薄弱環節 | 新京報專欄
這是2月13日在瑞士盧塞恩拍攝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大樓。圖/新華社
| 繆因知

硅谷銀行倒閉引起的投資者和儲户信心的退潮,暴露了更多金融機構已有的問題。

3月15日,西方各國的股票指數普遍下跌,特別是銀行板塊。其中,比硅谷銀行更負盛名和悠久歷史的瑞士信貸銀行(以下簡稱瑞信)率先陷入了困境,並引發了法巴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類似歐洲老牌銀行的股價下挫。

瑞信這次遭遇暴擊,並非一個隨機事件,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反映了市場能夠發現和評價“薄弱環節”到底在哪裏。而同行受累,亦是一種常見的市場波動情緒。

瑞信正處“術後恢復期”

瑞信成立於1856年,算是一個閃亮的金字老招牌,似乎和其他著名金融機構旗鼓相當。然而,近年來金融圈內眾所周知的是:瑞信已經是一個“問題老年”了,財務失敗和治理醜聞不少。瑞信過去一年剛經過了傷筋動骨的管理層大換血,引入了阿拉伯機構投資者來補充資金,現在還處在“術後恢復期”。

儘管瑞信2022年10月宣佈新戰略、轉型再出發,但2022年第四季度客户提款超過1100億瑞士法郎。今年2月瑞信宣佈2022年淨虧損73億瑞士法郎,虧得比2021年還多。3月14日,還在最新財務報告中承認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如此這般,其股價要不“熊”一點,反而有些奇怪了。

不過,瑞信是僅次於瑞銀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現在雖然處於低谷期,但截至2022年底,資產規模仍然有5800億美元。而且,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被定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之一。這雖然看上去像一個榮譽稱號,但同時也是一件緊身衣。因為全球化的金融監管體制對這樣的機構施加了多重監管約束,包括更多的資本維持要求,以及預先制定陷入危機時的脱困方案。

今年1月,瑞信還搞出了大動作,允許卡塔爾投資局增資並持股至6.87%,成為僅次於沙特國家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從股權結構看,它都有些不太西方了。

瑞信與硅谷銀行不同

説穿了,因為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相對於硅谷銀行那樣“一死了之”,瑞信更多了“大而不能倒”的可能性。一方面,不光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自身,監管機構這十幾年一直都在採取種種事前措施努力防止這些機構垮台,甚至不惜減損它們賺錢的能力。

從硅谷銀行到瑞信,市場首先進攻薄弱環節 | 新京報專欄
▲3月13日,客户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市硅谷銀行總部外排隊等候辦理業務。圖/新華社

硅谷銀行在美國國債收益率走低時對之持倉過多,如今陷入泥淖。但據報道,瑞信的資產質量要堅挺得多,60%以上的貸款發放給了仍然歲月靜好的瑞士客户,而且90%以上的貸款是有擔保的,壞賬風險不大。

另一方面,不管防範風險的事前工作做得好不好,各國都會在事後救助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對瑞信而言,雖然財大氣粗的阿拉伯股東們會堅守財務投資者本位,而不會再做增持。但3月15日,瑞士國家銀行和金融市場監管局已經聲明稱美國的銀行問題不會影響瑞士市場,並承諾向瑞信提供流動性資金支持。

瑞信目前已經向瑞士央行借入500億瑞士法郎,並採取相關措施夯實資本,甚至採取主動通過現金回購、提前償還債務的方式來增強市場人士的信心。數據顯示,瑞信3月14日的流動性覆蓋率已經優於去年的水平。

不過,市場風雲變幻,行情轉換也快。後續瑞信能否渡過難關,還需拭目以待。

其實,無論是硅谷銀行,還是瑞信,都是“有縫的蛋”。它們遭遇困難,正是市場力量的進攻性評價和淘汰的過程。

撰稿 / 繆因知(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李立軍 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8 字。

轉載請註明: 從硅谷銀行到瑞信,市場首先進攻薄弱環節 |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