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了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數據。統計顯示,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9%。
▲圖據國家統計局
自今年2月以來,CPI指數整體處於上升軌道。尤其自4月底生豬價格觸底反彈後,不少人已經感受到了“菜場壓力”。統計顯示,6月豬肉價格同比下降6.0%,但環比上漲2.9%。
豬肉價格為何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下半年豬肉價格將如何變化?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副研究員王祖力以及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員李國祥教授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均認為,近一段時間,豬肉價格會有階段性回落的可能。從整體的趨勢來講,尤其伴隨豬肉逐漸步入銷售旺季,下半年的價格會基本保持在現有的水平。
6月食品價格環比下降1.6%,同比上漲2.9%
國家統計局:物流好轉、供應增加,CPI運行總體平穩
“6月份,我國疫情防控總體形勢向穩趨好,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居民消費價格運行總體平穩。”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在解讀6月CPI數據時分析指出。
從環比來看,6月份CPI由上月下降0.2%轉為持平。其中,關乎老百姓菜籃子的食品價格,下降了1.6%,降幅比5月擴大0.3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30個百分點。
食品價格回落,誰的推動力最大?紅星新聞記者梳理上述數據發現,6月鮮菜、鮮果價格分別環比回落9.2%和4.5%,是促成當月食品價格下滑的兩大主力。其次,蛋類價格下降4.3%,水產品下降1.6%,也為食品價格回落提供了助推。
而在董莉娟看來,6月食品價格較上個月有所走低,主要是受到供應增加、物流好轉和囤貨需求減少等因素影響。
然而,雖然食品價格整體環比下行,但豬肉價格卻“逆勢上揚”,價格環比上漲2.9%,影響CPI上漲約0.04個百分點。對此,董莉娟分析指出,這主要受到部分養殖户壓欄惜售、疫情趨穩,消費需求有所增加等因素影響。
此外,從同比數據來看,6月CPI指數同比上漲了2.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9%。那麼,又是哪些因素,推動了6月食品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回升?
統計局數據顯示,食品中,鮮果價格上漲19.0%、蛋類價格上漲6.5%、鮮菜價格上漲3.7%、糧食價格上漲3.2%,上述物料的價格波動均對6月食品價格同期上揚有助推作用。
“豬肉”價格為何如此受關注?
專家:豬肉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國家CPI與宏觀財政政策
豬肉價格的波動為何總是受到社會的密切關注?一斤豬肉價格的起伏,會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副研究員王祖力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豬肉作為中國老百姓的主要肉類消費品種,在整個肉類消費結構里長期佔據60%以上。因此豬肉的價格波動既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會直接影響到國家CPI與宏觀財政政策的調整。
豬肉價格過高和過低,都不是理想狀態。王祖力分析指出,如果價格過高,最直接的就是老百姓吃不起肉,生活質量下降,對低收入羣體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但如果價格過低,則會導致生豬養殖户虧損嚴重,從而選擇退出市場。
“價格低逼退養殖户,這又可能帶來新一輪豬肉價格的暴漲。因此過高過低都不好,最好是保持穩定。”王祖力表示。
此外,廣西巴馬香豬協會的秘書長也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説,當下走高的價格對目前還留在豬肉市場的人來説算得上是一種獎勵,“所謂勝者為王,我們可能終於要挺過供大於求的低谷時刻了。”
以他對豬肉市場近幾年來的持續觀察,大型豬肉供貨廠商的財報仍在虧損,此次漲價僅能算是合理迴歸。且兩廣地區仍存在豬瘟隱患,養殖户都擔心自己中標,仍在謹慎地控制養殖的產能與規模。對於市場壓欄惜售的問題,他將此定義為一種博弈,“這幾年人都憋壞了,可能都想賭一把。”
豬肉價格波動,養殖場賺大發了?
養殖場負責人:漲價並未給養殖户帶來太大收益
自豬肉價格4月“觸底反彈”以來,“二師兄”價格持續上揚的新聞已屢見不鮮。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6月豬肉價格繼續上漲,環比漲幅達到2.9%,雖比上月回落2.3個百分點,但較之於2個月前,已然處在價格高位。
此外,紅星新聞記者查閲中國養豬網養豬數據中心,7月9日的數據顯示,全國生豬(外三元)價格每公斤22.64元,較今年3月份11元多的低點已上浮近一倍。
▲圖據中國養豬網
“豬肉確實漲了不少,預計還要繼續漲。”新發地的豬肉銷售人員,近期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商户他也能明顯感覺到豬肉價格的回升,且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仍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根據新發地官網公佈的白條豬肉價格走勢顯示,2022年6月末到7月初,比去年同期明顯上浮。數據表明,7月1日,新發地市場白條豬批發平均價是25.25元/公斤;比上月同期(6月1日)的18.95元/公斤上漲33.25%,比去年同期的21.50元/公斤上漲17.44%。周環比大幅上漲。
不過,紅星新聞記者在採訪北京龍灣屯四發養殖場時卻得知,北京生豬出欄價格漲幅平穩,目前控制在每斤10.5元左右。
“並沒有像網上説的那麼誇張。今天可能又漲了一點,但也就剛到10.8元左右。”該養殖場的負責人認為,此次漲價並未給養殖户帶來多大的收益,即便是目前漲後的出欄價格也才剛剛賺回成本。
上述養殖户表示,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幾年的生豬養殖成本居高不下,很多散户和小型養殖場早已被迫退出市場,大型集團也在持續減欄。“現在只能算是從不合理的低價迴歸正常。畢竟要是再不漲價就更沒人願意養了,年底的豬肉不得賣到30塊錢一斤去。”
提到近期生豬市場出現盲目壓欄惜售等非理性行為,該養殖場的負責人認為類似的情況主要還是集中於大型養殖場,小型企業的規模根本沒條件壓欄。“到時間了就得賣,不賣的話就沒有地方再下放養殖新的毛豬。一禮拜下了多少就得出欄賣出多少。”
同樣的問題,記者也諮詢了位於河北省南皮鎮的益新養殖場。該廠屬於中型廠商,出欄價格目前漲至每斤12元,成本在每斤8元附近持平。
益新養殖場的負責人向紅星新聞記者透露,壓欄惜售的現象一直都存在,隨着行情上漲類似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多。但即便如此,可觀的利潤空間依舊很小。受疫情影響,養殖飼料中僅玉米的成本就已比原來漲了近三分之一。再加上近年來豬肉進口量變大,擠佔了一部分內地市場。
據該負責人介紹,在河北地區,目前屠宰場向市場的供貨價格在16元每斤附近,比生豬的出欄價格要貴出4塊錢左右。
豬肉價格為何漲?會繼續漲嗎?
步入新一輪“豬週期”上行道路,二次育肥養殖户大量採購
對於當前的豬肉價格波動,王祖力認為“價格上漲是正常現象,目前的價格也基本合理。但是漲得太快了,不健康,需要警惕。”
那麼,豬肉價格何以突然增高?新發地官網分析稱,“價格的上漲,除了毛豬價格上漲的因素以外,也有屠宰廠壓量保價的因素”。是養殖場與屠宰廠同時發力的結果。
就養殖場而言,經過較長時間的虧損,終於出現了扭虧為盈的機會,養殖場方面有惜售心態,也有壓量保價動作,加上還有一些養殖場在做二次育肥,使得毛豬的供應出現偏緊狀態,推動了豬價上漲。
屠宰廠方面,保證每天的上市量處於緊平衡狀態,就可以穩固已經衝到的價位,供應偏緊,又可以預留價格上漲的空間,使得近期價格基本上處於連續上漲的狀態。
在評價最新一輪豬肉價格上漲的現象時,王祖力提到,按照四年一輪的“豬週期”來講,前段時間市場正處於上下週期的交接點,因此豬價出現谷底。同時又受季節影響,每年固定在3、4月份為我國豬肉銷售淡季,出現低價與虧損情況也屬正常現象。目前的漲價代表着市場已度過谷底,步入了新一輪“豬週期”的上行道路。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員李國祥教授也認為,目前豬價上漲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供求關係的改善。合理的一面在於讓生豬養殖户從此前長期的虧本走向了盈利。但不合理的一面是有不少人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誇大了我們國家生豬生產調節的能力。再加上社會上的人為炒作,這會加劇價格的波動。
王祖力也提到,在新一輪“豬週期”開始時,養殖户普遍覺得價格還會持續走高,因此出現大量壓欄惜售現象,造成供應量減少。“越不賣價格越漲,越漲越不賣,逐漸形成惡性循環。”他還提到,有不少做二次育肥的養殖户,會趁此刻採購大量標準體重的生豬進行養殖。這也階段性地增加了標準體重商品户的需求,造成供求的不平衡。
豬肉價格能在下半年迴歸“理性”嗎?
下半年豬肉市場供應有保障,近期有階段性回落可能
實際上,面對持續走高的豬肉價格,國家發改委近期已多次出台政策干預。
7月4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生豬市場保供穩價專題會議。會上,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要求大型養殖企業帶頭保持正常出欄節奏、順勢出欄適重育肥生豬,不盲目壓欄,提醒企業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不得串通漲價。
7月5日,國家發改委透露,針對近期生豬市場出現盲目壓欄惜售等非理性行為,正研究啓動投放中央豬肉儲備,並指導地方適時聯動投放儲備,形成調控合力,防範生豬價格過快上漲。
7月6日,國家發改委宣佈其價格司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將緊密合作,及時排查異常交易,強化穿透式監管,依法嚴厲打擊捏造散佈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以及資本惡意炒作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障生豬市場平穩運行。
對於未來幾月的豬肉價格變化,李國祥和王祖力也都判斷,近一段時間會有階段性回落的可能。上述兩名專家指出,從整體的趨勢來講,尤其伴隨豬肉逐漸步入銷售旺季,下半年的價格會基本保持在現有的水平。在節假日尤其是十一、春節前後,階段性超過30塊錢一斤的情況可能還會再出現。
此前,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也曾在發佈會上介紹稱:當前生豬產能合理充裕,4月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177萬頭,處於產能綠色區間,生豬價格出現前些年非洲豬瘟時期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預計豬糧比價將運行在總體合理區間。
同時,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髮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琳也曾明確表示,去年四季度能繁母豬存欄量略多於生豬產能調控的綠色合理區域,今年1至5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持續處於綠色合理區域,預示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豬肉市場供應有保障。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實習生 張曉暢 北京報道
編輯 譚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