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國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是美國加州地區商業銀行中擁有商業不動產最多的一家,是美國最大的房地產貸款銀行之一。
持有富國銀行股票的投資者們因為擔心或者恐懼股票受影響,紛紛開始拋售,清空手中持有的富國銀行的股票,造成富國銀行的股票大面積的迅速大跌。
當股票被當做垃圾一樣拋售甚至無人問津的時候,看到時機的巴菲特,開始陸續地買進,其帶領的伯克希爾公司斥資2.9億共持股500萬股,佔國富銀行近10%的股份,成為當時該銀行最大的股東。
到1997年底在股市回暖的市場亢奮期,巴菲特的投資團隊開始減持,至2000年,其購買的國富銀行股票市值由原來的2.9億美元,增值達30.7億美元,總收益收穫了9.61倍。
但這僅是股神從眾多“垃圾股”中淘來的冰山一角。在股神的職業生涯中,這種案例也不知道發生了多少回。
這也正坐實了其説的那句話: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
是的,這就是巴菲特先生在常人“羊羣效應”的反向思維。
然這並非是上天賦予其通天徹地的智慧,其長期的價值投資理論,投資智慧深受其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影響,同時他淵博的智慧,和驚人的洞察力和巴菲特非常熱愛讀書和學習是分不開。甚至在別人問他如何才能獲得成功的時候,他曾説:讀一切可讀之物。
六七歲的巴菲特就開始對股票感興趣,11歲時買了人生的第一支股票。從那時起他便沉迷於股票的曲線、圖表、成交量等各種技術指標的研究。
據説他小時候家附近的圖書館裏的書都被他看遍了。
當巴菲特19歲讀到老師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時,感覺到人生好像照進了一束光,成為其一生的轉折點。
從書中巴菲特明白:自己買的股票不只是整日裏上下起伏波動的股票標記,他買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這一觀點讓年輕的巴菲特豁然開朗,從此跟隨着其老師腳步,自己定下未來投資的大方向。
其也曾説股票就是財富的符號。是財富轉移的工具,具體流向哪裏要看自己的本事。從此諳熟此道的巴菲特,心無旁騖,專注於自己的投資領域,找到了通往財富的道路,本着財富的源頭是自己,而不是別人的理念。
在接下來的投資生涯中屢屢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成為世界聞名的富豪。
而作為父親的巴菲特,在追尋的財富的腳步下,一樣踐行着財富的源頭是自己的思想,身體力行的用這種思想教育孩子。
巴菲特最驕傲的孩子們中,大兒子竟然是農夫?
前段時間的採訪中,主持人問90歲的巴菲特,回顧此生最驕傲的是什麼?這位快活的老人説:最驕傲的是他的孩子們,他們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是他們活得很精彩。
是的,他的孩子們沒有賺很多錢,在世界上也鮮有人知。
更讓人驚訝的是巴菲特的大兒子竟然還是個農民,已經年過半百65歲,一直在美國伊利諾州種地,做了半輩子的農夫。按理説種地沒有什麼大不了,尤其是在美國做農場主,收入也很豐厚,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作為曾經中國首富的丁磊不也是一樣在養豬嗎?
但是作為世界富豪的兒子,沒有按照常理出牌,完全顛覆着中國大眾對於富豪和富二代的想象。
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
鄙夫之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這位世界富豪是位慈善家,生活中的巴菲特穿着用度都是極其簡樸的,財富也從來是不外露。其對於財富的分配,也足以閃耀着其思想的高度。他並沒有把大部分的遺產和財富分給孩子,而是絕大部分都捐給了慈善組織。
巴菲特去大學演講穿着高爾夫球場的球衣,快樂地説自己穿着很舒服,房子和汽車都是幾十年前買的,而且他洗車從來都是靠下雨,從不洗車,因為他覺得洗一次車就需要花一次費用,而且洗了還會繼續髒。
作為一個摳門的人,他極其愛護錢財。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給孩子的零花錢,都會被他騙回去,宛若另一個版本的“葛朗台”從不捨得自己金庫的裏的財富向外流。
巴菲特的有三個孩子,大女兒蘇珊經營着一家小商店,大兒子霍華德經營着自己的農場,小兒子彼得是一位音樂家。他們都和我們一樣,過着平凡而普通人的生活。
但作為富二代們,他們小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位富翁,他們以為自己的父親是維修員,唯一讓他們覺得很有錢的感覺是,舅舅家曾經經營着一家小賣鋪。
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巴菲特遵從着自己一貫的自由和理想的色彩。
其認為,人應該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個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不斷地去探求和思考。在巴菲特還小的時候,他就很愛賺錢,對股票懷有極大地興趣。正是他對於股票的興趣,對股票和投行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才獲得了今天的成功。
所以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他尊重孩子的興趣,鼓勵他們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並積極地去快樂生活。
他是一個有趣的老人,在金錢的問題上不斷地和自己較勁,對別人卻是極大的慷慨。他喜歡追逐自己的內心,同樣希望別人也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一次巴菲特遇到一個超級棒的28歲哈佛的博士畢業生,對其非常的欣賞。看着這位正值風華正茂,非常優秀的男孩子,他不由的問其對於未來有什麼打算。
學生告訴他可能會去讀MBA,也想去全球的著名的跨國公司實習,這樣他的經歷會更好,簡歷看上去會更風光,將來也會得到更好的工作。
而這位睿智的老人鼓勵他,趁着年輕又如此優秀為何不去挑選一份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工作,一方面獲得了工作經驗,另一方面因為感興趣而會對工作充滿着激情。
對於熱愛的職業,每天早晨都會蹦跳着出門,走路帶風,渾身充滿着一股奮發向上的勁兒。
而巴菲特也是這麼去鼓勵自己的孩子的。
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成年後做過很多事情,但終究一事無成。但其從小就對泥土感興趣,愛在土地上各種惡作劇。
兒子也覺得自己永不可能像父親巴菲特那般成功,但其對非洲飢餓的農民充滿着悲憫與同情,同時自己對土地有着極大的熱愛,於是在父親巴菲特的支持下光明正大的做了一名農民,用心的經營着農場。同時他擔任世界糧食計劃署大使,關注世界糧食問題,努力地去幫助解決非洲人的飢餓問題。
就這樣他在自己的熱愛的領域,事業和興趣並駕齊驅,生活過得風生水起。因此讓巴菲特倍感欣慰,發自心底的為兒子驕傲。
在美國,巴菲特被評為,除了父親外,最讓人尊敬的男人。
我想這和他的不被金錢所奴役,金錢是他的工具是分不開的。他的摳,是對每一分錢的尊重。在投行裏每一分錢都是他奮鬥的種子。
在一個人還沒有完成資金積累時,我想就應該有巴菲特這般努力的積攢每一粒種子的思想,仔細地看護着它,期待着它生根發芽,為我們帶來成果。
那麼當巴菲特把給孩子的零花錢,通過老虎機再次騙回來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對資金珍視。殊不知“天雨不滋無根草”,每一分錢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他也一直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努力着詮釋着如何去追求財富,
但是他也更好地詮釋了對金錢的支配。
他以無比的熱情和興趣積攢財富的種子,並且用這些種子獲得了鉅額的財富,但他依然小心翼翼的。因為金融行業,金錢是極具野性的。如果被金錢所奴役,那麼它可以毀滅一個人,一個家庭,也可以是一整個的商業大廈,商業帝國。
所以睿智的巴菲特先生沒有選擇貪婪,選擇在獲利後人生的高光時刻及時的了結。既保證了獲利資金,又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此刻的財富對他來説就是工具,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豁達人生。
可在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紙醉金迷,對快錢和迅速致富的極其渴望,在財富累積的道路上被金錢衝昏了頭腦,人生經歷着一次次的過山車,在來去匆匆裏,起起伏伏,財產的紛爭,家庭變故,企業破產,甚至家破人亡的悲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志必不驕;
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休必不怨。
曾國藩家訓中也是及早的洞察先機,
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
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盛氣凌我之時,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與人,則荊棘少矣。
也許洞察一切的巴菲特深知,他的財富是通過投機取巧,踐踏着人性而賺來的,所以他內心深處也許有着些許的不安,覺得多少帶着點不道德,所以他出於對人性的悲憫可憐,出於對於人性的拯救,做出千金散盡的決定,為自己求個心安。
而又有多少人憑着好運中了大獎運,從此不再勞動,幾代人坐吃山空,揮霍着上下幾代人的運氣,茫然間失去人生的意義,屢屢辜負着上天對於他的厚愛才賦予他的運氣。
巴菲特的慷慨,把鉅額的財富捐出,凸顯其思想境界和人格的偉大。
在我們國內,那些先富起來的人,踏着時代的機遇搶先佔有者資源,獲得了財富。他們自以為更優秀,比別人更強,他們或移民,或財富轉移,或為富不仁。
有大金鍊子的土豪的大街上張牙舞爪;太太團們的包比來比去的煩惱。有動輒上億元的為國外捐款,卻僅僅為孩子去國外換個名校資格,卻揹負着一身的罵名。
財富使富豪們生活富足,追求也開始上升。精神上富豪們依然覺得自己是拮据的。在他們的角度,他們佔有更好的資源,得到更好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其富豪的身份,需求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所以精神上永遠拮据。
《紅樓夢》中劉姥姥在大觀園嘗過那盤茄子後,知道了富貴人家是如此這般的為了一頓口福,而去反覆折騰那麼久才為了出這麼一盤菜,那麼賈府真的破敗就不遠了。
現在回頭看看巴菲特的行為,在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中,也充分的依據。
積善人家必有餘慶。家風的建設,在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上一脈相承,從未失手。看看今天孔子的後代,范仲淹的後代,曾國藩的,林則徐的後代,又有哪一位不值得人們去敬仰呢?而那些藉着機遇發了筆橫財,人心不古,當世不仁,二世不義,臭名昭著的人能富過三代?
美國沒有聖人,他們沒有偉人。但我想多年以後美國人傳頌的也許就是這位,面帶慈祥,愛吃甜食,笑容像個孩子,名叫做沃倫·巴菲特的“聖誕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