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徐匯一小區業主停車和租户停車價格懸殊。小區自4月1日開始實施的停車收費標準顯示,業主可以包月,首輛車150元/月;租户則按臨時停車計算,5元/小時,一天封頂50元。這樣一來租户停車費用高達1500/月,是業主的10倍,此舉引發網友熱議。小區物業人員表示,因停車位緊張,原則上不允許租户車輛停在小區內的,如果過夜,就要按照臨停價格收取,且沒有包月的優惠價格。
對此,網友們“吵”起來了!
有人認為物業做法合理:要求先保證業主權益
當然,也有網友認為“租售同權”,不應把租户權益“和諧”。
關於網友提到的“租售同權”,人民日報曾發文表示:租購同權調整的不僅是居住權利,更有全社會理念
長期以來,國內住宅市場一直行進在“重售輕租”的軌道上。租房市場不規範、房源遠低於需求、租屋質量整體不高,承租人選擇本就有限,同時,黑中介頻頻現身,房主和租户都處於信息和交易不對稱的弱勢。“出租屋內安放不下青春”的故事,每每成為奮鬥者前進的羈絆,而房子上附加的各種發展權利,更令很多本意堅持租房者被迫買房。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從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到去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已經成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各方共識。從理論上説,買房不是剛需,居住才是剛需。但為何“寧買房不租房”會成為很多人的邏輯?這説到底還是權利的邏輯:人們不僅在買“產”,也在買“權”。對物權之上的受教育權、養老保障、醫療等權利的需求,有時比居住本身還強烈。越是人口流動大、業態更新快的城市,這個問題越緊迫。以租購同權為特色的房屋租賃市場改革,正是抓住了這一深層次的需求,嘗試實現租屋供給不足和租屋賦權不足的雙重解鈴。
很多國家都經過類似的發展階段。不斷走高的房價和不斷升高的空置率,本質上是市場快速發展的產物。但作為最大的民生關切,儘管經適房、公租房、廉租房政策在各地穩步推行,公眾對於“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期待並沒有減弱。緩解租房之痛,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購房需求,更可給人民發展帶去更多可能性。目前各地的方案大多還在調整,這個期間,傾聽民意、直面問題最為關鍵。從期待國企成為掌握房源的“大房東”,做大總量、優化供給的建議,再到讓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一攬子扶持政策措施向租房市場傾斜,政府切實擔責、做好服務的方向越來越清晰。
對於改革者來説,提升民眾獲得感,是最大的目的。廣州租購同權政策發佈沒多久,學位房成交就降了三成,政策影響預期的效果已經顯現。但公眾的擔憂也隨之而起,租購同權會不會引發房租暴漲?政府有無控制超出市場預期價格的手段?畢竟,賦權意味着價值提升,競價者就會紛至沓來,有人甚至已經想到:如果出現一房二租,一方只租房屋居住權,一方只要租屋上的“學位”,問題該如何防範?小區適齡入學兒童如果因為新政短時間快速增加,學校又該如何應對?民眾發展階段不同,獲得感也是複雜的,要想取得最大公約數,還需要把政策細節放置在具體的執行情境中仔細審視,不能少了事前的細緻模擬和計量,也考驗着事後的精準執行。
租購同權其實是一次分蛋糕的改革,如果優質資源的蛋糕尺寸不做大,權利就會被稀釋,漲價的浪潮就在所難免。這反過來可能影響到租房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推出共有產權住房還是推行租購同權,保障權利的同時更要進一步做大房屋以外的公共產品。
對於一個對自有住房有着長期偏好的國家而言,購租並舉、租購同權正在調整的,不僅僅是住房制度、居住權利,更有全社會的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下,如何把可能出現的“權利衝突”變為“利益共享”,如何因地制宜做大居民公共服務的總蛋糕,都是護航租房美好時代必須付出的努力。開弓沒有回頭箭,一種更加可持續的住房制度、一種人民共享的居住觀念,應該成為社會的共識,成為改革的方向。
(原標題:車位緊張,業主包月首輛車150元一月,租客按小時計費一月最高1500元:小區租客停車價格是業主10倍引熱議)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021視頻、人民日報、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 :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