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金融開放與金融穩定如何兼得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財經

  金融開放非常重要,但是在開放的同時,也需要一些特定的政策機制,來保證開放的過程中,經濟金融體系能夠維持穩定。金融開放一方面有利於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波動性的增加,如果控制不好金融開放帶來的波動,可能會“得不償失”,甚至遭遇嚴重的金融危機,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是金融開放中需要避免的。

  有兩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全球經濟出現“大緩和”的現象,貨幣政策能夠很好地維持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危機爆發後,我們發現貨幣政策也許只是控制住了通貨膨脹,並沒有控制住金融風險。所以,貨幣政策能否維持金融穩定?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後,發達國家實行了很多量化寬鬆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於穩定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體系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很多新興市場國家承受了這些政策的“外部性”,發達國家貨幣寬鬆的時候,新興市場國家的流動性也很充裕,發達國家貨幣緊縮的時候,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政策和經濟環境也出現了特別明顯的收縮,這導致了一些不太好的結果。毫無疑問,中國要進行進一步的開放,但是怎樣在開放過程中保持穩定?這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研究宏觀審慎政策,中國的監管框架是“雙支柱調控框架”,也就是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相結合,共同維護宏觀經濟的穩定。當然,這個政策不是中國獨特的研究,很多國際組織,包括FSB(金融穩定理事會)、BIS(國際清算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這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

  在一些場景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發揮的效力不一致,兩者可以相互合作,同時發揮效力,維護宏觀經濟的總體穩定。

  從金融渠道和貿易渠道的相對影響來看,貿易渠道表明,貨幣貶值能增加出口競爭力,增加出口和產出,有利於經濟增長。但是金融渠道也越來越重要,貨幣貶值的時候,很可能會鼓勵資本外流,這是不利於國內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的。所以在分析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兩種渠道的影響。

  最近我們做了一個兩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利用兩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不同的政策機制應對“資金流動突然停頓”的影響。金融市場開放後,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流的突然停頓。金融危機往往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導致一個國家的金融風險大幅上升,這時從外部流入的資金就會突然停止,導致這個國家資產負債表產生一系列的惡化。

  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外部資金突然停頓的時候,國內一些宏觀變量會出現大幅的調整。貨幣政策可以幫助緩衝這個調整的過程,因為貨幣政策可以進行逆週期調節,但如果加上宏觀審慎政策,可以進一步提高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另外,分析中我們發現,如果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從不太靈活的固定匯率,轉變成相對靈活的浮動匯率後,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宏觀經濟穩定性。

  最終的結論是,金融開放的同時,需要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共同作用的“雙支柱調控框架”,來支持和保持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

  (作者為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