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創新如何“落地生根”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的區域之一,肩負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羣、引領我國參與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使命。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各級政府部門攜手發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設了一批協同創新平台,京津冀區域創新實力大幅提升,但仍存在創新資源配置不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難等問題。未來,推動協同創新要從釋放北京科技研發潛力,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發展科技服務產業等方面聚合發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各級政府部門攜手發力,破除了制約協同創新的多重行政壁壘和體制障礙,區域創新實力大幅提升。

  科技投入持續加大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高度重視培育創新實力,創新成果產出大幅增加,京津冀三地合作日趨密切。2014年至2020年,京津冀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由2.05萬件增長至5.69萬件,年均增長率為18.55%。2018年,京津冀合作專利數為8673件,較2013年增長了49%;這當中,京津合作專利數為3056件,京冀合作專利數為4277件,其中,北京市與石家莊市為1729件。京津冀區域內逐漸形成了以北京為創新中心,以天津和石家莊為次中心的創新合作網絡。

  創新經費投入持續加大,且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從經費投入總量看,2019年,京津冀R&D經費內部支出為3263.29億元,是2011年的2.27倍,年均增長率為10.81%。從經費投入結構看,2019年,京津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研究R&D經費內部支出分別為395.01億元、671.07億元和2197.21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3.09倍、2.31倍和2.16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14%、11.01%和10.11%。雖然當前京津冀地區試驗研究R&D經費內部支出仍遠高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但研究資源不斷向基礎研究領域傾斜。

  科技人員投入力度不斷增強,人員結構持續優化。從人員投入總量看,2019年京津冀R&D人員為791217人,是2011年的1.52倍。從人員投入結構看,2019年京津冀R&D人員中擁有博士學歷、碩士學歷和本科學歷的人數分別為134366人、152450人和339486人,分別是2011年的2.16倍、1.52倍和2.22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09%、5.41%和10.51%,科技人員投入結構持續優化。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加強。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例,2011年至2019年,京津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由53.43億元增長至93.72億元;發明專利申請數由13163件增加至24650件。

  落地轉化仍需加強

  創新格局尚未形成

  在看到創新成績時也要重視其中問題。整體來看,京津冀三省市創新協同仍然存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均,跨省市創新資源流動偏低,科技成果區域內落地轉化難等問題,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尚未形成。

  當前,京津冀三地創新能力存在較大差異。2014年至2020年,京津冀三地的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分別由1.69萬件、0.21萬件和0.15萬件增長至4.94萬件、0.28萬件和1.47萬件。2020年,北京市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在區域內佔比為86.82%,而津冀兩地佔比僅為4.92%和8.26%,河北增長勢頭強勁,但北京創新產出優勢仍在強化。

  創新資源流動情況來看,2019年北京市流向津冀兩地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282.80億元,僅佔北京流向外省市全部技術合同的9.86%,有90%流向津冀以外區域,特別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這説明,北京的創新成果向區域內產業轉化明顯不足。導致低轉化的一個原因是創新供給和需求之間不匹配。以京冀的情況為例,調查顯示,2020年北京市創新成果供給前三位的行業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而河北省創新需求前三位的行業是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這種錯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整體產業轉型升級。

  此外,科技孵化平台、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機構建設相對不足,也同樣限制了科技成果落地轉化。2010年至2019年,京津冀三地的科技中介服務行業在營企業數分別由1090家、181家和131家增加至2804家、1128家和680家。津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培育力度不斷提升,但仍不足;北京相對發育較好,但服務範圍有限,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服務全國、服務區域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津冀發展態勢較好,但仍落後於北京。2019年,京津冀三地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行業在營企業數分別為19516家、3851家和13313家。

  面對科技協同創新“高資源集聚與低區域流動並存、高創新產出與低區域轉化同在”的發展現狀,未來,要從釋放北京科技研發和服務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區域內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大力發展科技服務產業等方面聚合發力。

  釋放北京研發潛力

  加快要素合理流動

  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市的創新優勢顯著,能否發揮好核心帶動作用,對區域創新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建議可以從三方面釋放北京科技研發潛力。

  第一,鼓勵北京研發機構面向津冀產業改造需求進行關鍵技術研發。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門可通過共同搭建傳統產業技術推進平台,行業協會列出攻關技術清單,委託北京研發機構研究;傳統產業技術推進平台對專業化技術的成熟度、創新度和先進度進行標準化評價,為技術使用方提供參考;通過傳統產業技術推進平台引導在京企業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供應鏈協同製造等優勢領域形成集羣式技術輸出,為津冀傳統產業升級賦能。

  第二,支持北京研發機構與津冀產業集聚園區共建技術創新合作平台。鼓勵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基地、協同創新基地、實驗室與技術服務中心、博士後流動站等;鼓勵園區內有實力的企業與北京專業研發機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集中解決特色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難題。

  第三,支持中關村專業園區在津冀地區設立特色產業創新中心、孵化器等各類創新平台。搭建區域特色產業技術交流平台,引導區域內其他創新平台間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各地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對接;完善面向區域的人才、税收、財政補貼、租金等優惠配套政策,吸引全國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主體在區域內集聚;成立創新創業指導中心,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從項目申請到落地全生命週期的專業技術指導服務。

  此外,在引導北京科技資源向外輻射的同時,三地要抓緊探索建立創新資源和創新收益的共享機制,加快要素合理流動。

  建立協調統一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和科技創新項目協調機制,提高項目組織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推進人才、技術、科技等創新要素在區域內合理流動。探索建立三地創新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設立重點產業、重大創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類引導基金。

  培育科技服務載體

  完善平台體系建設

  科技服務企業是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加強培育科技服務企業有利於提升科技服務水平,有利於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議從配套政策、改善融資以及營造營商環境等方面予以保障。

  建議出台京津冀技術轉移條例,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搭建知識產權保護實驗室、存證固證系統,建立新興領域和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進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建設,實現知識產權價值合理估值及信用增級;立法保障技術轉移工作,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規範機制和懲罰機制,解決短板問題,營造有利於自主知識產權產生和轉移的法治環境。

  探索融資新模式。探索“打包”證券化融資模式,依託開發區和產業園區,集合若干家中小型企業的知識產權進行批量化融資,降低創新主體融資成本和風險;以需求為導向設立知識產權專項計劃,為孵化創新成果的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產品,助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為科技服務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制定專項扶持政策,重點培育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企業。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線上平台彙集政策福利、創新資源供需等信息,推動創新要素高效對接;線下平台主攻交易服務,打造包含科技成果評估、設備共享、金融及知識產權諮詢、政策科普等服務內容的“一站式”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由政府牽頭組建科技服務業行業協會,加強與創新服務企業的對話溝通,保護企業合法權益、規範創新行為。

  培養服務專員,建設人才隊伍。選擇試點大專院校設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專業。鼓勵專業培訓機構開展人才培訓項目,推行知識產權專員認證等相關資格考試。加強技術轉移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定高層次人才評價標準,設立產研人才扶持項目,對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帶動產業升級的科技人才給予獎勵。提升科技服務業跨界人才比例,增強服務專業性。

  完善科技服務業產業鏈條,打造高水平產業集羣。重視系統生態的引領作用,大力吸引研發設計、創新孵化、檢驗檢測、技術轉移和科技金融等領域的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完善科技服務業產業鏈條進而實現產業集聚;建立監督、反饋和協調機制,鼓勵區域內優秀科技服務企業深入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中;重點圍繞新能源、環保等領域發展科技服務業,完善支撐體系建設,逐步實現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和服務產業化,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京津冀協同發展課題組 執筆:葉堂林、王雪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37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津冀協同創新如何“落地生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