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赴美上市近半年,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依然沒講好故事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財經

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在美上市已經近半年,彼時爭奪 " 生鮮電商第一股 " 的戲碼一度獲得不少關注和熱議,但從每日優鮮上市首日破發、叮咚買菜主動減少發行規模,到股價一路走低和持續虧損,二者似乎仍沒有給市場講好自己的故事。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正尋求進行 IPO 後的首次融資。
顯然,在二者未找到正確盈利模式前,燒錢保份額依然會是常態,但不同的是,叮咚買菜依舊處於野蠻擴張的狀態,而每日優鮮正在有意為自己 " 減負 "。
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的營收分別為 61.9 億元和 21.2 億元,淨虧損分別為 20.2 億元和 9.7 億元,叮咚買菜的營收和虧損均遠高於後者,賺得多虧得也更多。
將時間線拉長來看,今年前三個季度,叮咚買菜的虧損一直在走高,每日優鮮第三季度則有所縮窄,環比下降逾 32?財務數據差異的背後是二者運營策略的分化。
一個較為直觀的數字是前置倉佈局數量,叮咚買菜第三季度單季新增 239 個前置倉,累計達到 1375 個,同比增長 185?
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這種新模式的開創者,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數量在 2019 年就達到了 1500 個,但此後一直在縮小規模,今年第二季度末時已經縮減至 625 個,較兩年前的水平減少逾 50?

二者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資本市場的態度卻是類似的,截止 12 月 10 日美股收盤,叮咚買菜的股價較發行價跌去 40?每日優鮮跌去逾 64?證明無論是高舉高打的擴張還是力求穩定的收縮策略,都不如展現出實在的盈利能力。
但營銷成本和包括倉儲租金、工人工資、外包騎手等費用的履約成本依然是拖累盈利能力的 " 罪魁禍首 ",叮咚買菜三季度的履約成本同比增長約 120?? 23.1 億元,銷售成本增長近 110?? 50.6 億元,佔總營收的逾八成,每日優鮮履約費用亦增長了 61?
前置倉確實可以提高配送效率,也為常規消費場景提供了新的模式選擇,但其成本並不會因為規模擴張而大幅降低,反而會需要更多的投入,而這類持續投入不像網約車大戰那樣,打倒對手後就有些許喘息的空間,且能在一定時間段實現盈利。
畢竟在生鮮電商賽道,各類線下市場、實體店以及互聯網巨頭們佈局的社區團購玩家都是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提供相似購買功能的外賣平台也會搶走部分蛋糕,所以很難有玩家能夠分走 80-90??市場份額,形成一家獨大的格局。

因此,如何在前置倉模式中尋找更多持續盈利的渠道或如何完善運營模式,都需要叮咚和每日優鮮給出自己的解題答案。
目前,叮咚買菜正加大自有品牌的建設,其自有品牌佔整體 GMV 的比例第三季度達到了 5.8?長期來看,該數據或將提升到 30??右,且其生鮮源頭直採的比例升至 79.1?產地直採可以減少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能保證商品的新鮮。
建設自有品牌和產地直採,均是 " 開源節流 " 的措施。
每日優鮮的生鮮直採比例更是達到了 93?優於叮咚買菜。另外,除了繼續押注前置倉模式,每日優鮮還有智慧菜場和零售雲兩塊新業務,根據摩根大通的分析,這兩塊新業務能夠幫助每日優鮮在低投入的基礎上實現快速增長和帶來長期利好,2023 年對 GMV 的貢獻或將達到 40?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鮑星娃
編輯 / 曾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