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月,小廣的一位朋友特別忙碌。
這位朋友的養基策略是跟着熱點換基金,剛好這段時間市場熱點輪動特別快,軍工、農業、汽車……各個熱點輪番上陣。
這位小夥伴各種花樣操作,最終結果卻是不賺反虧。
看到這種情況,小廣忍不住多一嘴:這麼折騰幹嘛?換一個走勢穩健的基金一直拿着不香嗎?
得到的回覆是:賺錢太慢了,沒意思。你看這個排行榜,這隻基金近一個月收益率比很多基金過去一年的收益都還要高,能用一個月賺到的錢,我為什麼要花上一年的時間?
小廣只好苦口婆心地開始一次“投教”課程……
做好收益預期管理
投資年限不長的基民新手,在買入基金之後,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比較收益率。
嗯?為什麼這隻基金一週的收益率就有8個點,我的基金過去一年收益率才10%?這個基金經理的能力也太差了吧?
其實,這跟基金經理能力關係不大,因為基金類型不同,直接就決定了收益率水平的上限。
舉個例子,從過去10年不同類型基金指數的漲跌幅看,貨幣基金指數的年度收益率,從來沒有超過5%的。
而一週的漲幅能達到5%的股票型基金並不在少數。
假如你一開始買入的時候為了追求平穩,選擇的是債券型基金,這時候期待一年能取得30%、40%的收益,明顯是不現實的。
數據來源:choice,指數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至於小廣的那位朋友所説的,“這隻基金近一個月收益率比很多基金過去一年的收益都還要高,能用一個月賺到的錢,我為什麼要花上一年的時間?”明顯就是錯誤地將不同類型基金的收益率直接做比較,他看不到的是,高收益的背後是高波動。
羨慕別人的高收益,最好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承受同等程度的虧損。
淨值曲線平穩≠不賺錢
很多投資者寧願炒股也不願意養基、寧願追着熱點買高波動的行業基金也不願意長期持有一隻穩紮穩打的基金,理由都差不多:漲得太慢了,沒意思。
每當這時候,小廣忍不住嘀咕一句:做投資,不是為了賺錢麼?怎麼變成找刺激了?
A股過去15年的走勢,夠刺激吧?
但真正能從中賺到錢的,僅為少數,所以才有“一賺二平七虧”的説法。
再來看看走勢平穩的偏債混合型基金指數,沒有大起大落,15年累計總收益率也能超過310%,跟滬深300指數的差距不到80%,差別並不大。
數據來源:choice,指數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所以,淨值曲線平穩不代表基金收益不行,通過一點點的積累,我們的財富一樣能實現保值增值。
聊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要告訴大家:
1、我們不需要因為隔壁老王一個月的收益率比自己一年的收益率還要高而鬱悶,因為對方承受可能的虧錢風險是我們承受不來的;
2、走勢平穩的基金最終收益率不一定比高波動的基金差,尤其在當下市場震盪明顯、熱點快速輪動的行情下,頻繁換基的結果並不會讓你賺得更多。
(文章來源:廣發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