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在這些領域也被“卡脖子”,想要反超中國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記者 | 林安東 綜合外媒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前不久,美國新任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指示聯邦政府針對稀土礦產、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半導體芯片和藥品供應鏈,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

命令中提及,審查是為“避免美國被不友好或不穩定國家壟斷供應鏈”。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大家都明白美國在暗示誰。

稀土被中國碾壓

在四樣關鍵產品項目中,稀土是重中之重,因為製造半導體和電動車電池都必須用到稀土。但目前,美國在稀土的開採和市場份額方面都被中國碾壓。拜登在參加總統競選之前曾向美國礦業公司表示,他當選後將支持勘探稀土及其他關鍵礦物資源,如銅、鋰、鎳等,以確保將來能在美國國內採購,並重建供應鏈。

在稀土方面,中國具有壓倒性優勢。2020年,中國稀土產量達14萬噸,佔全球稀土總產量的58.33%。而2020年美國的稀土產量僅為3.8萬噸。同時,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生產了將近90%的稀土製品,佔據全球出口總量的七成。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統治地位,以及對國內生產的控制,使其獲得了對價格的掌控權。

就美國來説,其擁有為數不少的稀土礦藏,但受限於嚴格的環保法令,開發相對困難。再加上長期依賴其他國家,結果導致美國國內缺乏分離與純化稀土的能力,即使能開採,也得將其送往國外精煉。

因此,上一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支出計劃,提供約8億美元資金協助稀土與關鍵礦產企業的發展。譬如,五角大廈向澳大利亞礦業巨頭Lynas投資3000萬美元,在德州建設輕稀土加工廠,又牽線Lynas和美企合作以加工重稀土。

另外,隨着拜登政府啓動清潔能源計劃,創新技術也會被鼓勵使用,特別是在稀土回收方面。一些美國企業已經開始研究更有效地精煉鋁土礦廢渣的方法,以分離出各種稀土。

鋰產量不足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的數據,2020年,中國迅速趕超了過去十年間幾乎一直領先世界的日本和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國。中國電池產業之所以大獲成功,一方面是受到國內高達72GWh的龐大電池需求推動,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掌控了全球80%的電池金屬精煉產能、77%的電芯產能和60%的關鍵原材料產能。

對於美國而言,想要在動力電池供應鏈上佔據主動權,鋰產量不足又是一個關鍵問題。對於汽車行業來説,充足的鋰對自身向電動汽車轉型至關重要。根據瑞銀全球研究公司的數據,預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數量將佔全球生產的所有汽車數量的50%左右,而目前僅為3%到4%。

為了保障供應,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去年宣佈,進軍包括鋰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承諾在內華達州的沙漠中生產自己的鋰。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説,這是史無前例的。美國皮埃蒙特鋰業的阿麗瑪表示:“美國企業需要做這些事。這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我們不能依賴海外供應鏈。”

美國國務院在其《能源資源治理計劃》白皮書中指出:中國擁有全球51%的鋰、62%的鈷和100%的球形石墨(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成分)等電池材料資源。美國正面臨難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的風險,因此需要確保擁有更多的鋰,以幫助推動其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看得見,產不出的鋰

近年來,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帝王谷發現了一個名為索爾頓的地熱鹽湖,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從該湖中提取鋰離子。該湖的鹽分含量達4.4%,高於太平洋,並有很多冒出地下熱鹽水的泥丘。這些鹽水富含鋰和其他礦物元素。

美國很幸運,躺在這裏的鋰比整個世界的鋰產量還要多。研究組織SRI International的一份報告估計,索爾頓湖地區每年可生產多達60萬噸鋰,幾乎是去年世界總產量的8倍。

彭博社指出,雖然發現了大量的鋰,但不一定就能幫助美國打破對中國電池的依賴。從鹽湖中提取鋰作為試驗是一回事,而大規模、低成本地做同樣的工作,卻是另外一回事。

資金充裕的伯克希爾公司是目前仍在開發從鹽水中提取鋰的設施的三家公司之一。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政府事務顧問兼副總裁喬納森·維斯蓋爾説:"這不是鍊金術。”該公司在薩爾頓湖周邊擁有10座地熱電站。鋰就在薩爾頓湖,我們一直在實驗室裏提煉。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把它商業化?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失敗者。

據加州當地報紙《沙漠太陽報》報道,6年前,一家新成立的公司Symbol Materials LLC聲稱,在其位於帝王谷的實驗室找到了生產鋰的解決方案。於是,特斯拉以3.25億美元的價格與之接洽。但這筆交易一直沒有實現。隨後,Symbol在2015年破產,實驗室也關閉了。

顯然,美國短期內很難填補鋰產量的不足。拜登競選時聲稱的“在美國國內採購,並重建供應鏈”的願望幾時才能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