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上海,實習記者 徐川)訊,數字人民幣業務發展已步入快車道。2021年半年報披露顯示,截止6月末,建設銀行開立的個人與對公錢包合計數量已突破800萬個,累計實現交易金額189億元。同時,部分股份行、城農商行也積極響應數字人民幣戰略,先後完成系統接入與場景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大型銀行是數字人民幣試點的主要力量,發揮了豐富線下應用場景的關鍵作用,同時更多中小銀行的持續接入,也能使數字人民幣的消費場景延伸至縣域和鄉村,從而擴大數字人民幣使用的覆蓋範圍。
建設銀行副行長張敏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建行將積極探索智能合約、雙離線支付交易和硬件錢包應用的創新工作。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部分銀行正針對智能合約、隱私計算等方面開展研究,這或許是數字人民幣未來的發展方向。
國有大行:錢包數量與交易金額實現雙突破
根據人民銀行的相關部署,目前數字人民幣的指定運營機構包括“中、農、工、建、交、郵”國有六大行以及招商銀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其中,招商銀行於近期獲准加入試點,而截至目前,網商與微眾兩家民營銀行尚未正式開啓該業務。
從已披露的情況看,建設銀行的開立錢包數量位居首位,截至6月末,共開立個人錢包723萬餘個、對公錢包119萬餘個;其次為工商銀行,累計開立個人錢包356萬個、對公錢包70萬個;交通銀行的個人錢包數量也突破了100萬個。
在交易量方面,建行累計交易筆數達到2845萬餘筆、交易金額約189億元;交通銀行數字人民幣累計交易金額達25億元、交易筆數近630萬筆。
“作為指定運營機構,大型銀行在技術創新、系統搭建、場景拓展以及數字人民幣的知識普及等方面,創造了主要的貢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豐富應用場景對於實現數字人民幣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十分重要,尤其在線下場景的拓展方面,大型國有銀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與各類商户完成對接等。
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表示,目前來看大型銀行在數字人民幣的場景應用、個人錢包和對公錢包開立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試點效果顯著,但從總體上看,試點還是處於初期,相比各銀行已有的用户規模,數字人民幣目前的個人與對公錢包數量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機構設置方面,郵儲銀行中報顯示,為提升數字人民幣服務輸出能力,建立開放共享、形態多樣的數字人民幣生態圈,在上半年已增設數字人民幣部總行一級部門。
“通過設立相關部門,有助於郵儲銀行藉助數字人民幣更好地服務用户,增強零售用户粘性。”董希淼分析認為,郵儲銀行的定位是大型零售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是其重要的根基,因此數字人民幣業務將是一個重要的着力點。
中小銀行:完成系統接入上線、積極構建消費場景
除上述直接運營機構外,其餘處於“2.5層”的銀行也加入了數字人民幣的“大家庭”。半年報顯示,興業銀行完成了數字人民幣項目的第一階段工作,已上線企業客户錢包;上海銀行完成數字人民幣行內系統開發,試點數字人民幣應用於餐飲、旅遊等多個消費場景;蘇農銀行實現個人和對公數字人民幣業務閉環,是全國首家實現數字人民幣全流程閉環的農商銀行。
同時,蘇州銀行積極探索立足本地的消費場景,比如在2021年數字人民幣蘇州年貨節活動中,累計實現交易筆數1675筆;在蘇州市總工會推出“五五購物節”活動中,領取數字人民幣紅包人數近兩萬人。
此前,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指出,指定運營機構與相關商業機構一起,承擔數字人民幣的流通服務並負責零售環節管理,包括支付產品設計創新、系統開發、場景拓展、業務處理及運維等服務。
業內人士介紹稱,目前,非指定運營機構參與數字人民幣試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與指定運營機構合作,接入數字人民幣系統;二是通過指定清算機構接入,城商行、農商行分別藉助城銀清算、農信銀。
董希淼表示,城商行、農商行接入數字人民幣互聯互通平台,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對用户而言,更多非運營機構與運營機構一起,將為廣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數字人民幣兑換等服務。特別是對於一些擁有城農商行賬户的用户,以後綁卡等將更方便。
他進一步表示,對數字人民幣而言,更多非運營機構加入,有助於調動更多的市場力量參與測試、使用,進一步豐富數字人民幣在縣域和鄉村的應用場景;同時,對城商行、農商行而言,加入數字人民幣互聯互通系統,有助於抓住數字人民幣先機,提升支付結算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用户對法定數字貨幣的需求。
“非運營機構也是數字人民幣推廣的重要力量,可以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劉斌認為,如地方城商行與農商行可以利用數字人民幣服務地方經濟、產業與民生;在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方面也可以開發出很多特色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