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張瓊斯)4月8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次會議,研究加強地方金融機構微觀治理和金融監管等工作。
作為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地方金融機構近年來總體呈現良性發展態勢。
——聚焦主責主業,支持實體經濟更有力。城商行整體資產增速回歸商業銀行平均水平,存款貸款業務基礎持續夯實;地方法人銀行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小微企業、“三農”和個人金融服務,滿足當地企業和居民金融需求;許多地方法人銀行打造了小微金融的專業機構,“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改善公司治理,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亂象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近年來,地方金融機構股權結構逐漸多元化;公司治理架構日益健全;經營發展模式得以優化。以中小機構為重點,銀保監會整治資本不實、股權代持、股東違規干預和不當利益輸送等行為,排查覆蓋4600餘家法人機構,查處股權違規問題3000多個;一批問題股東被堅決清退。
——資本補充渠道拓寬,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推進。去年,六部門印發《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工作方案》;20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用於支持18個地區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廣東、山西、浙江、廣西、內蒙古、四川等地已經“嚐鮮”,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城商行、農商行和農信社的資本補充;地方法人銀行合併重組潮湧;農信社改革化險路徑明確,相關工作將有序落地。
儘管地方金融機構總體呈現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但金融委會議指出,“部分地方金融機構風險有所暴露,內部治理和外部監管有待完善,需要高度重視。”
公司治理尚不完善、經營挑戰持續加壓、防範風險任重道遠,都是地方金融機構當前的現實問題。
首先,在看到地方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顯著進步的同時,不能不看到,低效的公司治理仍是當前我國地方金融機構發生風險事件的主要根源。
其次,淨息差管理存在挑戰、不良反彈壓力較大、負債受限等因素,持續影響地方法人銀行的盈利水平。
再次,地方金融機構主要服務當地的中小微企業和“三農”客户,服務對象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展業時面臨的潛在風險更突出。
在市場人士看來,未來要進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促進地區金融生態改善,有多個方面值得關注。
第一,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築牢地方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基礎。金融委會議提出,地方金融機構要完善公司治理,加強風險管理,強化審慎經營,不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和發展速度;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關聯交易等的監管。
當前,應注重將公司治理與正在推進的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重組、風險處置等工作相結合;定期開展公司治理監管評估,督促機構整改發現的問題,強化分類監管;健全商業銀行股權託管機制,完善股東中長期分類懲戒處置機制;加強公司治理的監管制度建設,細化銀行保險機構股權監管辦法,優化董事會運作規則,完善信息披露、薪酬考核等方面的監管規制。
通過上述多種路徑,推動地方金融機構提升董事會履職效能,提升運營管理透明度,嚴防利益輸送,以適宜的經營理念和績效考核引領機構健康發展,最終更好地迴歸本源、聚焦主業。
第二,繼續推進深化改革和資本補充,夯實地方金融機構的整體實力和服務能力。金融委會議提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鼓勵好機構兼併風險機構,促進地區金融供需結構平衡。
兼併重組、“抱團取暖”,是為了打造產權清晰、資本充足、內控嚴密、治理完善、更有市場競爭力的銀行。近年來,地方銀行合併重組案例已有不少。比如,銀保監會近期批覆同意大同銀行、長治銀行、晉城銀行、晉中銀行、陽泉市商業銀行合併重組設立山西銀行。
下一階段,應繼續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繼續推動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同時各機構應加強資本規劃,提高資本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第三,聚焦主責主業,高質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委會議要求,支持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專注主業,立足本地,迴歸本源,樹立穩健發展理念,堅持服務當地、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定位,促進持續健康發展。
地方金融機構應扭轉偏離主業、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發展模式,深耕本地、下沉服務,特別是要強化社區和縣域經濟的服務,同時因地制宜創新信用評價方式和信貸產品。(完)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