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與2021年最像的2017年,哪些基金漲得最好?
長假有時間。為什麼選擇先來複盤2017年基金收益情況呢?
從經濟週期位置和宏觀經濟特徵上看,2021年看起來,是和2017年比較相似的一年。
廣發證券總結出2017和2021的幾點相似之處:
首先都是出於一輪全球貿易、資本開支、企業盈利的景氣修復回升期,外需、製造業都會更加活躍;其次,兩年都處於一輪再通脹週期的中段,都有漲價預期;最後,兩年都處於一個房地產調控和金融防風險的年份。
總之,2017年和2021年都屬於經濟復甦(順風)、而流動性環境收斂(逆流)的宏觀組合。鑑古知今,翻翻2017年的市場表現,總沒有壞處。
先看寬基指數,2017年是大盤藍籌的天下,上證50和滬深300分均有一個20%以上的漲幅,大幅跑贏萬德全A5%的收益。而代表中盤的中證500和代表成長的創業板指則表現欠佳。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是一個港股的大年,恆生指數的漲幅高達36%,AH溢價一度達到了一個非常低的113。要知道,這個數字在2015年中旬和2020年10月時一度達到了接近150。總的來説2017是港股估值迴歸的一年。
我們再來看看行業。2017年有兩條主線,市場更願意給確定性溢價:一是偏向於價值條線,如食品飲料(漲價)、家電(棚改貨幣化)等;二是偏向於週期條線,如鋼鐵、有色(需求擴張產能收縮)。
全年食品飲料,接近54%的漲幅領跑,家電也不甘落後,一些順週期的行業也都取得了兩位數的回報。
再來看看公募基金。平均成績來看,股票類的基金指數2017年的漲幅約15%,跑贏了萬德全A,但跑輸了滬深300,畢竟是大盤風格極致突出的一年。
從TOP榜單成績看,很多大佬還是能考實力霸榜。年度冠軍東方紅睿華滬港深取得68%的回報,當年管理睿華的基金經理林鵬在2017年屠榜,5只基金排在年度前20。
雖然目前林鵬已經從公募基金中淡出,但榜單中還有一些耳熟能詳、仍在發熱的公募大佬:蕭楠、劉彥春、張金濤、王延飛、王宗合等。
除了大佬們本身的alpha seeking能力外,他們的能力圈共同指向了港股和消費兩個標籤。
拉了年報數據,顯示東方紅睿華當年的重倉股行業比較分散,以投資A股為主。可以説踏中了大盤藍籌的風格,但是並沒有特別地靠行業偏離取勝,而是搞個股選擇的超額收益,alpha能力真滴強。
蕭楠的易方達消費精選則是完美踏準食品飲料和家電的大行情,並且在行業上做出了alpha。
再來看看張金濤的嘉實滬港深精選,將更多的倉位配置在了港股市場,並且相對恆生指數取得豐厚的超額收益,港股投資能力在2017年凸顯。
盤點2017的市場,並不是説明2021年的會複製當年的市場、去刻舟求劍,畢竟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
週期大背景上,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當時美聯儲已進入加息週期、A股市場經歷了2015年中-2016年的調整;而我們從2019-2020年的估值擴張,還沒有遭遇系統性調整。
只能説給我們一些座標方向,是宏觀背景“順風、逆流”和港股的機會是比較相似的。大背景上,一方面存在增長和盈利對權益資產的支撐,另一方面又不太支持資產估值整體系統性地擴張,這個時候仍是指向結構性機會。資產定價會傾向於,明確確定性的領域。
對我們投資的啓示是,可以考慮挑選一些擅長投資順週期或者港股的基金經理。
根據上面2017年的榜單,2017年至今如果沒有更換過基金經理,管理人已有三年曆史業績,且經理過2018年熊市的洗禮,供小夥伴們參考。
另外一個話題,大家都想,如何挑到榜單top1%的基金(基金經理)?2017年的榜單非常能説明問題。這個,一是看命(基金經理的風格和賽道踏準當時市場),二是我們能做的功課是必須知道所選的基金經理標籤。
首先,風格要對,上榜基金無一例外都是投向大盤藍籌股,並且滬港深基金佔了一半多。想象一下如果基金經理只能在中小盤的股票池裏挑票,恐怕alpha能力再強也難以上榜。
另外,行業貝塔真的是犀利,2017年的蕭楠離冠軍並不遠。看看18年的醫藥、19年的半導體、20年的新能源,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在年初靠主觀判斷精準挑出冠軍行業難度同樣不小,押單一賽道太難、風險波動也大。
最後,所謂“寶藏”基金經理更多是時間的醖釀。從結果上來看,蟬聯冠軍基金非常難,甚至能夠蟬聯年度前1%的基金經理都少之又少(單看2018年的排名不少已經到後面,如景順長城的劉彥春)。但不得不承認,把時間維度拉長可以看出,alpha能力是真實存在的。
真的就有這麼一批基金經理,每年業績不算最最突出但都不差,而一旦把時間拉長到5年以上就能立刻脱穎而出。我認為這種能力還是建立在個人及機構深厚的投研基礎上,結合自身獨到的認知。
最終,他們在公募基金大年及以及市場有效定價背景下,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