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萬億元!中國經濟迎來重要里程碑。國家統計局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015986億元,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3%。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感慨道,成績“來之不易,成之惟艱”。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但中國經濟已逐漸復甦,走出一條“V型”反彈曲線:2020年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如果把視野放寬到全世界,2020年中國可能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且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佔到17%。
比這些外部指標更引人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的內在結構逐漸完善。2020年,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人均GDP連續第二年超過1萬美元,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總量破百萬億,中國經濟如何做到
去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政府施展各種辦法,試圖穩住經濟航向。但從目前結果來看,只有中國真的穩住了,並且交出了一份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GDP比上年增長2.3%,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2.5%,低於上年漲幅與全年預期目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如期實現。
無論是經濟總量、GDP增速等宏觀指標,還是就業、失業率和居民收入等微觀數據,都顯示着這份答卷的分量。
疫情防控,是202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受疫情影響,許多行業與企業都按下暫停鍵,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經歷。
暫停之後的重啓,只是時間問題。去年3月下旬,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4月中旬,規模以上企業開工率超過90%。伴隨企業復工復產、各地人員往來流動、大街上車水馬龍,中國經濟在之後的3個季度走出一條“V型”反彈曲線。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2020年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超出預期,三大產業發展保持基本平穩,實體經濟穩步恢復,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體現出了巨大韌性。
有效控制疫情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定恢復的關鍵。徐洪才指出,一季度需求和供給雙雙受到巨大沖擊,中央政府及時推出一系列針對性政策,各級政府圍繞“六保六穩”工作,因地制宜,推進各項政策積極落實。不僅減費降税及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讓利,還從宏觀政策上創新政策工具,直達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將政策落實到位。
疫情對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羣的影響最為直接。徐洪才認為,2020年的定向調控扶持政策讓中國經濟經受住了考驗,特別是幫助微觀主體渡過難關。同時,對弱勢羣體、低收入羣體消費也提供有效支持。
開放的雙循環
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了國家政策的靈活性。2020年4月,中央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六保”任務,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被擺上優先地位。
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六穩”“六保”落地顯效。去年12月,全國25-59歲就業主體人口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7%,恢復至上年同期水平。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與基層“三保”有關的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扶貧支出分別增長9.8%、9.5%、9.2%。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4%,連續6個月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
今天公佈的經濟數據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尤其關注就業指標。在他看來,在全年經濟增速只有2.3%的情況下,實現1100多萬城鎮就業增量,“是非常不容易的”。GDP增速比上一年低,但就業數量比上一年還要好,“這更加不容易”。“正是因為我們就業保持了這麼高的增長,所以全社會的居民收入和消費才相對穩定。”白景明説。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內容。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國居民收入增長2.1%。農村居民收入增長3.8%,支持了消費和經濟穩步恢復。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儘管受到疫情衝擊,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達到近年來的較高水平。隨着我國經濟運行穩步恢復,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度逐季回升。去年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3.7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增長拉動經濟增長2.6個百分點,比三季度上升了1.2個百分點。
“大國一般都是以內需為主,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循環,我們這個比重比美國、日本這些經濟大國還要高。”寧吉喆也指出,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需要在開放中更好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
2020年,外貿增長對中國經濟的恢復功不可沒。中國企業抓住市場機會擴大出口,全年實現貿易順差5350.3億美元,創下近幾年的新高。去年12月,中國出口增長18.1%,已連續三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進口增長6.5%,已連續四個月保持增長。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認為,不論是以國內消費為主的內循環,還是以進出口為代表的外循環,都是開放的循環。“在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當中,我們不僅促進了內需的持續穩步回升,同時也使很多外貿企業抓住了市場機會。”例如,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嚴格限制防疫物資的出口,但中國鼓勵企業擴大產能,既實現了相關產品出口的增長,也為全球抗疫作出了貢獻。
“時間站在中國這邊”
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迸發出巨大需求,不僅推動本國經濟增長,也帶動全球經濟共同受益。
世界銀行2021年1月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活動崩潰的嚴重程度略輕於此前的預測,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的收縮程度略淺,而中國的復甦更為強勁。
在這份報告中,世界銀行還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7.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份發佈的《中國經濟評估及展望》報告,也作出了同樣結果的預測。
國際組織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好,源自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有利因素仍在增多。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和潛力,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還有14億人的超大市場空間,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強,能有效應對疫情衝擊。
疫情期間,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催生應用,這也促進了經濟的回穩復甦、轉型升級。寧吉喆介紹,中國研發投入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我們的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無論是前幾年經濟下行壓力,還是去年疫情衝擊,這點都沒有改變。”
堅定“看多”中國,也是全球有識之士的共識。世界頭號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去年12月的一場線上論壇中提出一個觀點:疫情期間,中國經濟的反彈速度更快,許多優秀企業在這段時期內在中國股市上市,並吸引了大量資本。
過去一年,眾多國際投資者紛紛購入中國資產。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測算,2020年外資淨流入A股高達520億美元(約合3380億元人民幣),其中被動資金流入量僅34億美元,主動資金流則達480億美元。
但達利歐認為,世界對中國的投資仍然相當不足,世界的資金過分投資在美國,而中國等很多市場同樣有吸引力。他將繼續看好中國,中國市場將在橋水基金的業務中佔據“非常有意義”的一部分。他還強調,時間是站在中國這邊的,中國可能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