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股東減持,AI芯片的“故事”講給誰聽?

寒武紀股東減持,AI芯片的“故事”講給誰聽?

據寒武紀7月29日下午公告,公司股東寧波瀚高投資合夥企業(以下簡稱寧波瀚高)擬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寒武紀股份,數量合計不超過11,193,129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80%。

寧波瀚高稱減持寒武紀股票是自身資金需求,但無論如何對寒武紀來説都不是一個好消息。結合寒武紀近來面臨的一些難關,比如持續虧損、投入增加、競爭殘酷等等,或許意味着寒武紀可能要進入一段較長時期的“寒冬”。

後疫情時代雪上加霜,AI芯片的故事越發難講?

今年4月份,據SEMIWIKI 報道稱,美國硅谷的AI芯片明星創企Wave Computing完成破產重組,更名MIPS。這家曾被譽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的明星企業,在去年4月份申請破產保護後,最終以改名的方式黯然收場。

悲觀論者曾在Wave Computing申請破產保護後預言:未來獨立的AI芯片公司都將走向消亡。這樣的言論雖過於悲觀,但並非沒有道理。

從軟件和硬件的關係來看,芯片的生產製造是硬件產業,而AI芯片企業的業務是研發基於芯片的軟件。也就是説,軟件對硬件有着天然的依賴關係。那麼寒武紀們也會對硬件企業比如手機、汽車、智能家居等硬件廠商產生天然的依賴。

目前全球的疫情仍在持續,導致全球範圍內的多個產業面臨嚴重的“缺芯”,這種缺是硬件產能的缺口,需要建生產線才能解決。據華爾街日報7月23日報道,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基辛格認為,全球芯片短缺問題可能延續至2023年。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如果芯片硬件的供應尚不能滿足需求,軟件的性能提升意義就不大。寒武紀作為“AI芯片第一股”,縱然其軟件層面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但AI技術目前的處境類似於奢侈品,在硬件沒有“吃飽”的情況下,硬件廠商們考慮“吃好”或許是不理智的。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引發的缺芯問題讓本身就需要強大信念支撐的AI技術企業雪上加霜,從而可能對寒武紀尋找不差錢的合作方產生不利影響。

前中信證券高級副總裁兼互聯網首席分析師張孝榮分析寒武紀的估值邏輯後曾説:"芯片的進化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巨大投資。寒武紀的營收和商業化,不是當前應該關注的重點,重要的是如何幫助芯片創新企業度過寒冬。"

但目前來看,疫情對芯片產能的影響讓這個寒冬越來越長,寧波瀚高有些坐不住了。

另一方面,AI芯片技術的需求端都在嘗試發展自己的軟實力,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寒武紀曾經的大客户華為。

可以説寒武紀的第一次出圈關鍵在於和華為的合作,甚至可以説抱上華為這個大腿。2017年,華為在MATE10上搭載了自主研發的麒麟970芯片,該芯片首次採用了寒武紀設計團隊研發的NPU(神經網絡處理器)。

隨後,華為海思幾乎包攬了寒武紀2017-2018年所有營業收入,跟進的投資者可以説踏破門檻,但這並不能讓寒武紀扭虧為盈,原因是隻有華為一家企業的技術採購還遠遠不夠。其實這個時候對單一大客户的依賴就為後來的被動局面埋下了伏筆。

華為深知技術依賴是無法長久在科技行業頭部立足的,因此一邊和寒武紀合作一邊自研芯片技術。

從2019年開始,華為對寒武紀的採購金額急速縮減,寒武紀開始陷入被動,就算故事再豐滿,如何找到優質穩定的大客户事關營收和財報數據,也就成了寒武紀不得不解決的現實問題。

不建構商業閉環,AI技術輸出真的沒有出路嗎?

沒有大客户有力的資金“輸血”,如何負擔“銷金窟”般的AI芯片技術投入?如何支撐自己做到長期主義?而這或許也是華為離開後,很多人對寒武紀發展表示擔憂的原因所在。

按道理説,寒武紀的技術和產品在近年來國內湧現的AI芯片公司中,是絕對的第一梯隊,也是我國AI芯片的標杆,但無法迴避的嚴峻問題是,沒有華為之後,接下來或許面臨難尋優質客户的問題。

國內最活躍的智能硬件公司中,華為、小米早已在做自己的生態,OPPO去年也開始延伸自己的產品矩陣。如果資金充沛的硬件金主都在做生態,AI芯片技術獨角獸就會逐漸失去優質客户,同時又增加了新的競爭對手。

宏觀地看,中小B客户想引入AI技術,但是能拿出手的預算少,微薄的利潤顯然覆蓋不了AI技術的高成本;大B客户(華為、小米等)都在積極研發自己的芯片技術,寒武紀們面臨的前景有點尷尬。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獨立的AI芯片公司都將走向消亡”的預言似乎不是危言聳聽。

那麼,純技術公司難道不配擁有核心競爭力嗎?

在科技領域裏有一個鐵一般的事實,如果沒有獨門且剛需的技術,技術就沒有“溢價權”。

拿通信領域的高通來説,其在通信領域的技術已經形成了壟斷效應,各國的通信領域都需要大量的基礎建設,自然繞不開這樣的技術,所以高通能每天賺1.3個億卻不擔心沒有客户。

高通這樣的技術輸出型公司不需要做生態,也不需要考慮商業閉環。原因是它的技術可以被廣泛應用,有充足且穩定的剛性需求。好比地理上的交通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貨輪繞不開的海運關口。

從AI芯片技術的分類看,在AI芯片行業的玩家中,第一類企業是ARM、Nvidia、華為海思等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綜合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雄厚,能夠負擔研發所需要的高額投入,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是剛需技術,市場規模足夠大,高營收能夠覆蓋高研發投入。

而專業的AI芯片聽起來是一個前景還不錯的漂亮故事,但落地尤為艱難,根本原因就是AI芯片是一個細分垂直領域,需求還沒有被更多的剛需行業打開。

換句話説,AI芯片技術賽道目前還是沒有被催化,況且有需求的金主也有實力和耐心自研,漫長的寒冬特別考驗投資人的信念。

“to G”模式能躺贏嗎?

從產品迭代速度上看,寒武紀並非不夠努力。

成立沒多久,寒武紀就推出的首款IP產品寒武紀1A,這款處理器後來被集成到華為海思的麒麟970芯片之中,可惜這款IP產品現在已經沒有用武之地。

2018年,寒武紀還推出了第一代雲端AI芯片思元MLU100,和搭載MLU100的雲端智能處理卡。2019年11月,寒武紀發佈了邊緣AI系列產品思元220芯片。

可與此同時,高額虧損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回報和研發投入不成正比。那麼,目前的寒武紀正走向怎樣的破局之路呢?

從目前寒武紀的客户性質來看,似乎有點“尋求庇護”的意味,也違背了獨立中立的初心。

在招股書中,寒武紀曾表示,其定位是獨立、中立的芯片公司。但是珠海橫琴和西安灃東兩個政府IDC項目,在2019年為寒武紀貢獻了約80%的收入,其中橫琴項目貢獻了60%的收入。不得不引人猜測,寒武紀正在成為一家to G企業。

這兩個項目雖然收入豐厚,但背後的關聯關係和地方引資招商的戰略考量因素,卻讓商業上的價值大打折扣。

一家獨立、中立的芯片公司化身為政府IDC項目承包商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眼看着英偉達、華為海思這些企業越跑越遠,難道一點都不慌嗎?to G戰略到底是“緩兵之計”還是“不思進取”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據天眼查APP檢索顯示,寒武紀目前的競品公司不低於100家,AI芯片作為一種高精尖的技術行業,如果未來普及到多個穩定剛需的行業,釋放出賽道藴藏的潛力,必定會產生很強的馬太效應,行業集中度也會非常高。

寒武紀股東減持,AI芯片的“故事”講給誰聽?

所以AI芯片賽道的競爭依然很激烈,而高新技術是用於賦能現有的生產工具才有價值,是很需要在應用場景中不斷迭代的,如果脱離了大的應用場景就很難磨鍊出有普遍應用價值的技術,企業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如果現在寒武紀就不想再努力,長期走to G模式,尋求安逸的生存方式,恐怕未來在AI芯片技術上也會被其它對手超越。

在漫長的寒冬裏,總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讓AI的故事看起來不那麼漂亮,這最考驗企業的信心,也考驗投資人的信心,但這正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巨無霸所必須直面的考驗。

AI芯片技術未來有可能會覆蓋到更多的行業,至於需要多久才能打開收穫紅利的大門,答案還是要交給時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45 字。

轉載請註明: 寒武紀股東減持,AI芯片的“故事”講給誰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