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價創新高 2022年國內糧價將有哪些新挑戰?

1月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佈2021年11月國際食品價格指數,數據顯示同比上漲27.3%,創下近十年最高紀錄。在國際糧價創新高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國內糧食問題,在此新形勢下可能帶來哪些挑戰?帶着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許世衞。

世界正處於複雜多變的情況

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許世衞認為,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是供需關係引起的。他表示,國際糧價上漲,一方面受到天氣情況的影響。

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阻斷了糧食供應鏈,特別在運輸這一部分。“就從海運這一部分來看,國家之間對於疫情的管理和措施不協同、不協調,導致運輸成本增長,這是最大的原因。”

許世衞提出,目前來看,世界正處於一個少有的、複雜多變的條件之下,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農產品貿易的規則和秩序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反映在糧價上。通過觀察與預測,許世衞認為,2022年國際糧價情況依舊是高位運行的,在疫情無法得到改善的情況下,糧食運輸成本上漲的事實便不會發生變化。他説:“未來,自然災害、疫情、貿易問題這些原因影響是長遠的。”

未來國內糧價會基本平穩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3657萬億斤,創下中國糧食總產量十八連豐,也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第七年超過1.3萬億斤。許世衞表示,目前我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完全可以滿足未來一年內國民消費需求。

許世衞説:“雖然國際糧食價格上漲會對國內糧食進口有部分影響,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去年也是一個豐收年,總體還算是平穩度過,生產豐收、庫存充足,未來國內糧價會基本平穩,波動不會太大。但即使這樣,2022年,也需要考慮比如生產成本等問題,規避風險。”

同樣,我國糧食進口量呈現增長趨勢。許世衞告訴記者,在2021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增長是比較大的,是少有的一次增長。“比如稻穀、小麥這樣的品種,在口糧這一部分國內進口量增長的幅度比較大。”

“但是,進口量幅度的增大,不代表進口量就大。”許世衞解釋,進口量的幅度有所增長,但是國內糧食進口的絕對數不大,因為我們進口的部分很少。“比如進口400萬噸糧食,下一年進口600萬噸,這就是增長了50%,聽起來數據挺嚇人的,但實際上從增加的數量來看,是不足為奇的。”

許世衞介紹,2021年的前十一個月,大米的進口量同比增長了90%以上,但是實際只是進口了400多萬噸,而國內稻穀產量是兩億噸,從總體來看,這個比例是非常小的。“所以説,國際糧價的上漲,對國內糧食安全是沒有直接影響的,我國糧食進口是為了滿足市場多元的需要,進口量比例增長的情況,是在調劑市場品種,適應市場需求。”

首先要讓種糧農民有積極性

在口糧中,國內小麥產量排行第二,是國內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許世衞介紹,目前正在田裏種植的冬小麥,是2022年收成的關鍵。他説:“對於這些小麥,需要加強管理,因為去年多雨的原因,有一些小麥苗播種比較晚,需要採取良好肥水管理措施,管理好麥田,這樣對於來年的夏糧收穫有一個保障。”

2021年12月27日,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確保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全力抓好明春增施返青肥等關鍵措施落實,推動晚播麥“促弱轉壯、早發穩長”,堅決打贏保夏糧保全年糧食豐收這場硬仗。

去年種下的冬小麥,即將在2022年夏季收穫,許世衞表示,全年糧食產量超過1/5是靠夏糧實現的,因此夏糧的收穫十分關鍵。他提出:“我們不但要把種植面積保住了,還要把種植管理做到位了才行。”

國際糧價創新高,國內糧價是否會有一些新的挑戰?許世衞表示,糧食安全問題,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他認為,針對國際糧價上漲、疫情等帶來的新的局勢,需要長期規劃與實踐。許世衞説:“首先一點很關鍵,就是要讓種糧的農民有積極性,農民有積極性了,糧食生產才有保障。”

許世衞告訴記者,很多時候,儘管市民消費的糧食價格變高了,但農民的實際收益卻沒有因此增多,甚至可能恰恰相反。“這主要還是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的問題,成本高了,收益就相對少了。只要把農民的積極性保住了,措施落實到位了,未來還是向好的。”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5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糧價創新高 2022年國內糧價將有哪些新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