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地震”:42家企業中止上市,300億估值的比亞迪半導體被牽連
文|AI財經社 李文
編輯|楊潔
短短几天內,42家企業的IPO道路,被按下了暫停鍵。
從8月18日至8月22日,受到4家中介機構被立案調查的影響,已有已有18家上市公司資本項目擱淺,42家擬IPO項目中止審查。
比亞迪半導體也被牽涉其中。8月18日,根據深交所官方網站披露信息,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深交所中止了比亞迪半導體的發行上市審核。
但對於比亞迪半導體等擬IPO企業來説,這未免是一場“無妄之災”。而這場42家企業被集體“幹翻”的風波,或許都和之前一家名叫藍山科技的企業爆雷有關。
一個項目爆雷,42家企業受到牽連
和比亞迪半導體一樣,臨時被叫停上市進展的,還包括蘇州未來電器、北京藍色星際等34家創業板上市企業,以及8家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的公司。
巧合的是,今年8月18日,華龍證券、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及開元資產評估四家中介機構,同時被立案調查。
而被影響的42家IPO企業中,均和以上中介機構有所涉及。這也意味着,這些機構的被立案調查,讓它們簽字或者正在保薦的項目,都受到了牽連。
業界目前認為,這起大規模資本中止事件,起因於藍山科技,這家公司於2020年11月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藍山科技,原是一家新三板創新層企業,也曾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主要從事光電網絡信息傳輸行業。無論和比亞迪,還是其他41家公司,幾乎都是“八竿子打不到”,沒有任何股權交叉關係,也沒有業務上的往來。
但通過資本市場的連襟關係,這卻最終波及到了它們。
事情追溯至去年4月,藍山科技從新三板的創新層申請精選層並停牌,但隨後在全國股轉公司的問詢函中,藍山科技無法回答問題,於9月被迫宣佈中止申請。9月29日復牌後,公司股價暴跌,隨後在10月和11月,公司密集發佈公告,其內容包括公司、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被限制消費;控股股東持有的公司股權全部被質押;公司及子公司的基本户被凍結;主要業務光通信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處於停頓狀態;甚至還稱,公司只剩下了2名員工,包括實際控制人(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和財務總監在內的其餘員工均已離職。雷聲密集,不斷曝出。
11月27日,證監會宣佈因涉嫌信披違規對藍山科技立案調查。
作為藍山科技聘請的獨立第三方中介機構,華龍證券、中興財光華、天元律所分別擔任藍山科技申報精選層的督導券商、審計機構、法律顧問,開元評估為其處置一批生產設備出具了評估報告。目前,它們也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的相關規定,中介機構因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上市公司發行證券、併購重組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或者其他業務涉嫌違法違規且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正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企業應按照要求中止審核。
一家企業“翻車”牽連了42家企業IPO停擺,可謂絕無僅有的情況。而被涉及到的比亞迪半導體,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一家科技公司,上市前的估值已經達到300億元。
呼之欲出的芯片盛宴,也“一鍵暫停”
這點風浪,放在比亞迪半導體的17年發展歷史中也許並不算什麼。但是IPO計劃被中止,卻無疑將打亂包括中金資本、喜馬拉雅資本(Himalaya Capital)、招銀國際、小米科技、紅杉資本等,其背後一眾一線投資方的節奏。它們不得不嘗試像比亞迪的大股東巴菲特學習“延遲滿足”。
回溯比亞迪半導體的過去17年,成長之路一直磕磕絆絆。2004年,在王傳福宣佈“這輩子就造汽車”的第二年,比亞迪微電子公司悄然成立,成為比亞迪半導體的前身。
在當時國產汽車發展的大戰略下,比亞迪半導體並不引人注意。在2008年,比亞迪以2億元收購了鉅虧中的寧波中緯,引起輿論譁然。在當時,市場普遍不看好比亞迪的這次冒險收購,認為它“花錢買了個燙手山芋”,當時有媒體報道稱,這家企業“每月虧損5000萬元, 虧損至少3年以上”。受此影響,比亞迪的股票也大幅受挫。此舉後來也屢屢被外界輿論詬病和質疑。
但事實證明,王傳福賭對了。2009年,比亞迪推出第一代IGBT芯片,打破了國際巨頭的技術壟斷。2011年,IGBT1.0芯片開始在純電動汽車E6上批量裝車。
IGBT,全稱是“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其芯片與動力電池電芯並稱為電動車的 “雙芯”,是電動車性能的關鍵技術,也因設計門檻高、製造技術難、投資大,被業內稱為電動車核心技術的“珠穆拉瑪峯”。當時,IGBT長期被德國英飛凌、日本三菱等壟斷,國內幾乎是空白。
2012年,比亞迪2.0代芯片研發成功。2018年,比亞迪微電子發佈全新一代車規級IGBT4.0芯片,比亞迪也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擁有IGBT完整產業鏈的車企。根據Omdia統計,2019年IGBT模塊銷售額統計中,比亞迪半導在全球廠商排名第二,僅次於英飛凌,市場佔有率19%。
2020年,全球芯荒,也帶動國產芯片行業的資本熱潮。4月,比亞迪微電子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準備拆分獨立上市。
一場資本盛宴拉開序幕。在去年5月-6月,比亞迪半導體迅速完成了27億元的A輪和A+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102億元。投資方包括中金資本、喜馬拉雅資本(Himalaya Capital)、招銀國際、小米科技、紅杉資本等。在兩次融資之後,中金公司給予了比亞迪半導體不低於300億元的市場估值。
今年5月11日,比亞迪發佈了分拆上市預案與相關機構輔導意見。6月底,根據比亞迪公告,深交所已正式受理比亞迪半導體創業板上市的申請。距離公司透露獨立分拆上市的意圖,僅僅過去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可謂“光速”。
根據招股書,比亞迪半導體在2019年-2020年,實現營收分別為10.96億元、14.4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8511.49萬元、5863.24萬元。盈利能力由此看來,並不算突出。並且,公司營收中有超過50%以上來自和比亞迪的關聯交易。
但很顯然,資本市場仍然對其寄予厚望。可現在,這場價值數百億的資本盛宴,卻因為“無妄之災”而被延緩了。
根據法規,只有當天元律師事務所的相關情形消除,或者在三個月內完成盡職調查,並及時告知深交所後,比亞迪半導體才有可能恢復上市資格。比亞迪半導體也對外表示,公司會盡快推進複核。
但資本市場此次大規模“中止”風波的影響,或許還將繼續。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