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石恩澤
靴子落地,央行如期降準。
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稱,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2年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同時,為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於5%的農商行,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額外多降0.25個百分點。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1%。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指出,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而此次降準的目的,一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65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此外,多家券商在研報中提到,參考2020年以來的5次降準後股市表現,降準公告後,滬指次日及後五日上漲概率達80%,創業板指次日及後五日上漲概率超60%。
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連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則認為,降準短期內對股市影響可能有限。“長期來看,降準對股市的正向作用可能更多體現為,獲得政策支持企業的股票成長性更好。降準對期貨等其他市場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圖源:視覺中國
降準的迫切性
早在兩日前(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降準之事。會議決定,針對當前形勢變化,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此前,市場對於降準的期待已然達到沸點,甚至有市場分析師一度指出,不排除“雙降”的可能性。
對此,連平認為,當前暫不具備直接降息的條件。“當前中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經降至1.5%,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再次下調可能會損害中低收入羣體的利益,維持貸款利率相對穩定較為合適。”
從近期的經濟數據來看,3月製造業PMI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雙雙跌破榮枯線,製造業新訂單-產成品庫存刻畫的動能指標降至-0.1,2020年3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值;3月進口同比下降0.1%,2020年8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央行城鎮儲户調查數據顯示,“更多儲蓄”與“更多消費”的佔比差距拉大至31個百分點,與2020年一季度持平。
同時,在央行3月份公佈的《2022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顯示,3月新增信貸和新增社融雖然大幅高於預期,但結構並未明顯改善。新增信貸主要靠企業短貸和票據貼現支撐,居民貸款和企業中長期貸款較為疲弱;社融主要靠政府債券融資和表外融資支撐,由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並不順暢。
為此,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複雜多變,中央已在近期多次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其中,4月7日召開的座談會上還明確指出,當前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困難加大,要着力幫扶他們渡過難關,並提出“政策舉措要靠前發力、適時加力,已出台的要儘快落實到位,明確擬推出的儘量提前,同時研究準備新的預案”。
這個預案在4月13日揭曉了。當日晚間,國常會放出“降準”預期,並重點提及“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率”。據中信證券研究部統計,目前同業存單與MLF利差水平已經回到2021年12月6日宣佈降準前的水平,反映出目前銀行負債成本壓力增大。
另外,連平在採訪中指出,當前大型與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均具有支持財政發力、讓利實體的政策需求,全面下調存準率可以有效調節其資金結構,增加可用資金,降低負債成本,擴大新增貸款規模,助力穩增長目標的實現。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也認為,有必要通過貨幣政策向市場投放適量長期流動性,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從而鼓勵銀行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提高實體企業的融資可得性。
從14日早間的市場利率看,這個預期被市場充分消化和認可。截至15日收盤,隔夜SHIBOR報1.3390%,下降21.30個基點;7天SHIBOR報1.8220%,下降8.3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2.3360%,下降0.7個基點。
連平指出,現階段央行更多的是通過調整OMO、MLF等政策利率,進而推動DR007、LPR、企業貸款利率等市場利率相應調整。同時,降準釋放的資金成本要遠低於央行再貸款等其他工具利率。
為何選降準而不是“雙降”?
在4月13日國常會放出“降準”預期之後,市場便紛紛預期,15日中國人民銀行大概率會安排降準。甚至有分析師指出,不排除“雙降(降準和降息)”的可能性。
然而,降息會受到一些因素的掣肘。
其一,從市場基本面看,中國央行還需考慮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分化情況。今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經正式啓動加息,流動性收緊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全線走高。4月11日,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了2010年以來的首次倒掛,引發市場擔憂。
對此,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認為,降息將受制於中美利差明顯收窄,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大資本外流壓力。
無獨有偶,連平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直接下調政策利率可能會加大資本流出與人民幣貶值壓力,需要相對謹慎。同時,降準與降息疊加後的政策效果可能過大,容易推升市場槓桿率,增大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從生產端看,PPI(生產物價指數)仍然偏高。3月PPI數據顯示,當月PPI同比上漲8.3%,超出預期,這是由於國際大宗商品仍在快速飆升。“這也意味着輸入型通脹壓力仍大。”王靜文説。
其次,4月初國常會上曾提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主要是實現就業和物價基本穩定。“這也可以看出,決策層對於物價走高仍然較為忌憚。”王靜文説。
因此,儘管美聯儲5月加息之前仍是中國降息的窗口期,但由於受到以上因素制約,王靜文認為,決策層料將優先選擇降準操作。
圖源:Pexels
利好房地產和基建,但短期對股市影響有限
雖然中國央行在貨幣政策制定上,需要密切關注國際局勢,但不少分析師仍強調稱,中國央行將在宏觀政策上堅持“以我為主”。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提到,據2016年初的情況來看,降準後利差未必一定大幅縮窄。中國央行為了穩定經濟將允許中美利差短期內低於舒適區間。外加,目前名義利差不再是匯率的錨,外資持債規模佔比較小,因此資金流出導致金融賬户順差縮小的影響有限。疊加,目前經常賬户對匯率仍有支撐,人民幣將在多空力量下或繼續雙向波動。因此,該團隊認為“中美利差的不斷縮窄和匯率波動不會阻礙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
值得注意的是,連平表示,貨幣政策的寬鬆能進一步配合財政政策,將對金融產生更大的支持力度。“一塊錢的財政投入一般需要3倍到4倍的金融投入,而銀行業作為支持財政政策發力的主力軍,降準可以推動銀行支持財政發力,達到積極財政政策穩增長效果。”
因此,他認為,在現有的基礎上仍有一定的下調空間,不排除2022年下半年有再次降準的可能性。
此外,連平還稱,降準對市場的影響還將利好債市、房地產行業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對於房地產行業,降準能夠增大銀行流動性,在現有的監管要求下,可以加大對房地產開發貸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改善房企金融環境;同時降準還可能會推動五年期LPR小幅下行,刺激個人按揭購房需求。而在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方面,降准將推動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快速增長,助力穩增長。”
至於降準對股市的影響,連平認為,雖然對改善預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短期內對股市影響可能有限。“降準能夠增強市場信心,對改善預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長期來看,降準對股市的正向作用可能更多的體現為獲得政策支持企業的股票成長性更好。同時,降準對期貨等其他市場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