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新興電動車企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即便當時一輛車還沒交付的Rivian、Lucid等新選手,也都走上了股價飆升的人生巔峯。但相比去年的呼聲高漲,號稱“特斯拉殺手”的Rivian今年似乎陷入了一團亂麻。不僅面臨產量下滑的困境,股價縮水也讓福特這樣的大股東打起了退堂鼓。
福特拋售800萬股
隨着Rivian的IPO後股票禁售期於5月8日結束,福特汽車計劃出售其持有的這家號稱“特斯拉殺手”的電動汽車公司的800萬股股票,目前福特共持有約1.02億股。
福特大手筆拋售,主要是由於所持Rivian股份第一季度大幅縮水,讓福特汽車虧損了54億美元。根據福特發佈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福特汽車共營收345億美元,調整後息税前利潤為23億美元,但Rivian股價的大幅下滑,導致其當季整體淨虧損31億美元。
事實上,福特與Rivian的合作在其去年年末上市之初或許就已經出現了裂痕。2021年的11月19日,福特與Rivian放棄聯合開發電動汽車的計劃被外界證實。此前,福特就曾宣佈取消了用Rivian公司的電動汽車底盤和硬件生產林肯新車型的計劃。
除福特外,也有多家公司想要出售手中持有的Rivian股票,這其中包括了Rivian的兩大主要投資機構——亞馬遜與摩根大通。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亞馬遜共持有Rivian公司17.74%的股份。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亞馬遜首席財務官表示:“我們報告第一季度整體淨虧損38億美元,包括了76億美元的税前估值損失,對Rivian電動汽車的普通股投資的非營業費用也計入其中。”摩根大通則計劃出售1300萬股至1500萬股Rivian股票。這兩批股票都將按每股26.9美元的價格出售。
受此消息影響,週一美股盤前,Rivian股價走弱。截至發稿,該股盤前跌6.98%至26.78美元。
產能焦慮
作為美國電動汽車的新星,Rivian創立於2009年,目前旗下共有兩款車型,分別是電動皮卡Rivian R1T以及電動SUV Rivian R1S。
2021年11月10日,Rivian以每股78美元的價格正式上市,成為自2012年facebook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IPO。上市後僅三天,其估值就超過1200億美元。此後股價一度上漲至179.47美元,市值也一度飆升至1520億美元,先後超越福特、寶馬等巨頭。
福特汽車方面,也曾因持有Rivian股票而受益。去年四季度,福特因持有Rivian股票而獲得82億美元的收益。只是,Rivian在進入2022年之後開始高開低走。伴隨着第三季度財報的公佈,高市值“泡沫”破裂,Rivian市值迅速下降,在一季度斷崖式下跌後目前僅為259億美元。
而隨着資本的退場,Rivian現在的尷尬處境被看得清清楚楚。和大多數汽車製造商一樣,Rivian也在與供應鏈限制和芯片短缺作鬥爭。
據瞭解,Rivian在伊利諾伊州的Normal工廠目前年產能約15萬輛,但全球芯片短缺給Rivian的正常生產交付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根據Rivian官方發佈的財報,2021年全年,其共生產1015輛汽車,交付了920輛汽車;2021財年虧損達47億美元。業績不及預期的同時,由於受到供應鏈方面的限制,Rivian還預計2022年的計劃產量比原本預計的5萬輛減半,降至2.5萬輛。
但即便降低了目標,現實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今年第一季度,Rivian僅僅生產了2553輛電動汽車。對於公司股價下跌以及產能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聯繫Rivian方面,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此外,產品漲價也讓Rivian陷入爭議。今年3月,Rivian宣佈上調旗下兩款車型R1T和R1S的價格,引起了諸多預訂用户的不滿。甚至有股東對Rivian提出了訴訟,認為Rivian此次漲價,將有損Rivian作為一家值得信賴和透明的公司的聲譽。
行業的困境
2021年下半年,電動車上市公司開始受到美國資本市場追捧。但是進入2022年,全球汽車市場繼續和供應鏈危機作鬥爭,電動車企業們的日子也越來越難捱,與此同時,泡沫開始破裂。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自疫情以來,汽車行業便一直受到半導體短缺和供應鏈瓶頸等因素的掣肘,各大車企的產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俄烏衝突爆發後,汽車行業的處境雪上加霜。
Rivian在提交給監管機構的文件中就曾指出,新冠疫情、通貨膨脹和俄烏衝突造成了運營的中斷和延誤,其中俄烏爭端是導致包括電池金屬在內的零部件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
作為重要的金屬生產國,俄羅斯供應了全球10%的鎳、6%的鋁和3.5%左右的銅,在全球通脹不斷上升之際,對俄羅斯金屬的禁令可能導致短缺,從而引發價格進一步飆升。Rivian在文件中稱:“近幾個月來,包括鋰、鎳、鋁和鈷在內的關鍵金屬價格大幅上漲,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價格波動將持續下去。”
眼下,Rivian訂單不缺,無奈車就是交付不了。在顏景輝看來,作為行業新秀,Rivian可以把特斯拉當做參考。特斯拉成功的關鍵就是當時打造了“人工和機器的高度配合”的超級工廠,建立了以一定程度的半自動化以及人工裝配相結合的高產能工廠。
而至於另一個“特斯拉殺手”Lucid,一季度只交付了360輛新車,手裏還有3萬個訂單造不出來。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趙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