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阿膠亟待回血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財經無忌,作者蕭田,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09年6月,“私募教父”趙丹陽斥資211萬美元,獲得了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餐後,趙丹陽給巴菲特送了兩件中國元素濃郁的禮物——一瓶茅台酒和一盒東阿阿膠。
這盒阿膠的來歷就此被挖出——這是2007年產的首批阿膠極品九朝貢膠。據説,九朝貢膠是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煉製而成,是東阿阿膠系列產品中的極品。
能與茅台一同被當做“國禮”送出,東阿阿膠名聲大噪。
事實上,在2006-2018年間,東阿阿膠(000423.SZ)也被稱為“藥中茅台”,是市場公認的“白馬股”。這12年裏,東阿阿膠淨利潤從2006年的1.5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0.87億元。即便是在銷售收入近70億元的背景下,其依然能夠實現20%的增長率。
但從2018年開始,東阿阿膠開始變得不順,陷入增長停滯後並經歷“水煮驢皮”事件。公司業績隨之下行,股價也多次跳水。到2019年之後,業績更出現上市24年來的首次虧損,從此一蹶不振。
也因此,東阿阿膠被外界戲稱為“沒有茅台的命,卻得了茅台的病”?
8月22日晚間,東阿阿膠發佈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87億元,同比增加54.01%,淨利潤1.5億元。上年同期淨虧損8402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隨着業績回暖,這是否就意味着公司未來會“觸底反彈”呢?
阿膠教父的遺憾“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説生來為君容。”一句唐詩揭開了楊貴妃駐顏之道。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曆史。
“阿膠因東阿而得名,東阿因阿膠而揚名。”山東聊城市東阿縣,是一座因阿膠名揚海外的小縣城。雖然人口只有40萬,但阿膠產業卻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
1952年,東阿阿膠廠成立。它是中國第一個國營阿膠廠,也就是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當時,東阿阿膠廠名曰“工廠”,實際上只是十幾户技術好、有實力的家庭組織起來的手工作坊,裏頭放置了16口熬膠大鍋。因夏天氣温高,阿膠無法凝固,因此每年只有冬天才能生產。而工廠內也時常出現燙傷以及切到手指的狀況。這一局面直到劉維志和章安夫婦的出現才得以改善。
1968年,這對夫婦從山東萊陽農學院畢業。隨後一起被分配到東阿棉花原種廠,後被調到阿膠廠。
劉維志給阿膠廠帶來了一系列技術變革,建配電室、樹電線杆......而最被人稱道的則是劉維志做的“蒸汽球”。
利用十個月時間,劉維志把8釐米厚的鋼板砸成一個個球面並焊接到一起,拼成完整球體,一台旋轉旋軸空心蒸汽球就誕生了。
“蒸汽球”的出現,使得熬膠師拋棄了沉重的鐵鏟,工友也免遭蒸汽燙傷。沿襲千年的大鐵鍋,終於退出歷史舞台。更為關鍵的是,原來化皮需要48小時,而今6小時就夠了。
解決技術及效率問題後,劉維志的妻子章安又做了另一件極具價值的事情。
為保證產品質量,她用三年時間,從頭到尾跟蹤生產全過程,事無鉅細記錄下阿膠生產的每一個細節。最後,她把數年來的記錄和化驗結果寫成了兩本書——《阿膠生產工藝操作規程》和《阿膠生產崗位操作法》。書中首次完整記錄傳統阿膠生產工藝,後來被定為“國家級保密工藝”。
1980年之前,每年阿膠年產量只有12噸,由國家統一調撥。劉維志夫婦則將阿膠工藝提升到全新高度,帶領阿膠廠從家庭作坊真正迭代為現代企業,產量也翻着番往上升。
1993年,東阿阿膠廠由國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制企業。1996年成功上市,年產量佔全國75%。
而就在劉維志夫婦和管理層滿懷期待實現MBO之時,2004年9月,華潤集團忽然成為公司終控制人,創業者的持股夢想最終夭折。
彼時,65歲的劉維志和61歲的章安,共同掌控東阿阿膠已有數十年。隨着大股東華潤集團的空降,強勢資本迅速改變了格局。
2006年5月22日,劉維志和章安分別辭去東阿阿膠董事長及總經理職務。入主公司兩年多的華潤集團,獲得對東阿阿膠的實際控制權。
將東阿阿膠發展壯大為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上市公司的“阿膠教父”,自此謝幕。
“神話締造者”的隱退失去了“靈魂人物”的東阿阿膠,遇到了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危機”:東阿阿膠的未來怎麼走?
客觀而言,在劉維志夫婦離開之前,為迎合資本市場,東阿阿膠主動或被動收購了多家非主業企業,涉及醫藥商業、大豆蛋白、啤酒、醫療器件、印刷甚至水銀體温計。與同一時期的其他企業一樣,做大做強之後走向“多元化”患上了“大企業病”。
2006年,48歲的秦玉峯執掌東阿阿膠。這位新掌門初中畢業後便進入東阿阿膠工作,從洗驢皮、泡驢皮學徒工幹起,歷任班長、科長。
出於對企業的瞭解,秦玉峯上任之初就對公司給出16字評價:戰略不清、業務多元、資源分散、增長乏力。
不過,提出問題的秦玉峯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此時,同在山東的另一家福牌阿膠,已經拿下了阿膠行業唯一“中華老字號”。後者追隨五糧液打法,沿着傳統招商加盟路線,在中低端市場一路高歌猛進。而在秦玉峯上任之時,阿膠產品大多銷往農村市場,售價和利潤均不高,是市面常見補品。
兩者在下沉市場進行着慘烈廝殺。
思前想後,秦玉峯決定聚焦主業開闢新賽道,學習“茅台模式”走“高端化”路線,併為此提煉出了一套“秦氏原理”:
其一,阿膠應該價值迴歸,走奢侈品路線。
接手企業不久,秦玉峯便制定了“東阿阿膠的文化影響和價值迴歸工程”,從孫思邈、李時珍等名家中尋找藥用價值;從曹植、李世民等人食用阿膠來尋找歷史典故;從武則天、楊貴妃尋找養顏依據,最終得出“阿膠在古代十分珍貴,現在賣得太便宜”這一結論。
一個清早,秦玉峯帶着黑眼圈召集大家開會。他説,昨晚翻閲資料時看到一條記錄,阿膠在明朝就有商業流通,每斤三兩二錢白銀,折算到現在,相當於每公斤8000元到12000元。
在他看來,阿膠低於每公斤6000元都是“低價出售”。
其二,驢皮不夠用了,阿膠未來一定是稀缺品。
隨着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顯著提升,毛驢作為勞動和交通的主力地位逐漸被替代,產業由此遭受嚴重衝擊。
據2015年國家畜牧統計年鑑顯示:毛驢存欄量已由1996年的944萬頭下滑到542萬頭。目前國內驢皮供應總量不足180萬張,不足國內需求量的一半。
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進口成為原料來源的一大途徑,但渠道逐步成為難題。
其三,加重技術投入,實現品質升級。
進入21世紀後,國人生活上有了更高層次追求。高品質的產品無疑迎合了人們消費升級的浪潮。
東阿阿膠在產品上也開始追求品質提升。在2017年11月的漲價公告裏,他便提到,“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推進科技研發創新、提升工藝標準”。
在價值迴歸的邏輯之下,從2006年開始,東阿阿膠共17次提價,阿膠零售價從每斤80元飆升至近3000元,售價遠超茅台,提價漲幅接近40倍。曾有人做過對比:2000年,北京的房價約4500元/平方米;2017年最高超過10萬元/平方米,價格漲幅為22倍——遠不及東阿阿膠。
提價確實可以帶來高利潤,東阿阿膠也收穫了連續12年的持續增長,淨利潤從2006年的1.5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0.87億元。
2017年營收為73.72億元,達史上最高;2018年,淨利潤為20.87億元,達史上最高。股價隨同業績一路飆升,一度高達69.08元,市值突破300億元。
然而東阿阿膠連年、連續、高頻次的漲價做法,卻造成了很大困擾——由於擁有提價預期,經銷商總是熱衷囤貨、惜售、壓貨獲利。囤貨行為最終也嚴重影響了東阿阿膠的市場供需均衡。
2019年,受制醫保管理趨嚴、高端市場飽和等原因,不少大經銷商消化不了壓貨,便以折扣價私下分銷給藥房。東阿阿膠的價格體系自此崩潰,隨之帶來的是消費者不再買賬。
最終,這場沒有剎住車的提價策略,以秦玉峯為首的八名高管辭職收尾。
因“過往”絆住雙腳對於東阿阿膠而言,白馬股失了前蹄並不意味着就此隕落。但如何從逆境中重獲新生,則是東阿阿膠的未來大考。
從2020年開始,第三任掌門高登峯上任之後對產品、渠道和品牌打法都進行了重新的梳理,“阿膠即食化、對接新消費、轉型新營銷、拓展新客羣、孵化多品類、代表新滋補”是其目前發展的重要內容。
在產品上,推出新產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在“阿膠+”和“東阿阿膠生活化”的戰略下,東阿阿膠相繼推出了“桃花姬”和“桃花潤”,前者是在食品領域上主打美容養顏的保健品,後者是美妝領域上主打保濕、抗衰等系列的化妝品。
在渠道上,拓展線上、新零售等渠道。
自從線下藥店渠道受阻以後,東阿阿膠一邊減少二級經銷商,加強和區域優質經銷商及連鎖零售藥店龍頭的深度合作,一邊開拓社交媒體和電商渠道,入駐阿里健康、京東、藥師幫等渠道;甚至,為了更好的銷貨,還打造了一個直銷平台“嬌倍源”。
在品牌上,主打年輕化,和年輕人交朋友。
從高端市場向中低端市場做切割,在營銷上也主打年輕化,與太平洋咖啡跨界聯名推出“咖啡如此多‘膠’”系列飲品,並邀請了《偶像練習生》出道的黃明昊作為代言人。
在這一系列的組合拳之下,東阿阿膠逐漸走出了泥潭。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東阿阿膠業績開始扭轉,第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0.63億元,第四季度為0.64億元。2020年淨利潤達到0.43億,同比增長109.52%,實現扭虧為盈,並且這一復甦跡象也持續到了現在。
今年上半年,東阿阿膠實現營業收入16.87億元,同比增加54.01%,淨利潤1.5億元。
然而,透過這些數據背後,東阿阿膠的前景並不樂觀。
由於錯過了佔領市場和轉型的最佳時期,阿膠市場正在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方面,伴隨着健康生活理念的崛起,“養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據《年輕人養生消費趨勢報告》顯示,90%以上的90後已經具備養生意識,“科學養生”逐漸取代“跟風養生”;另一方面,覺察到養生紅利的企業魚龍混雜,除了傳統的中式滋補品牌以外,零食、藥企等都都紛紛入局,搶佔市場紅利。
如此種種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消費者為何要選擇東阿阿膠?或者説,東阿阿膠的護城河又在哪裏?
客觀而言,阿膠市場的護城河壁壘並不高,僅以市佔率為例,在福牌阿膠、同仁堂、太極天驕等品牌的衝擊上,東阿阿膠的市場份額正被撼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的數據,東阿阿膠的市佔率已經從最高的80%跌落至61.3%。
而值得注意的是,東阿阿膠的極限“扭虧為盈”是有代價的。這種代價來自於“養毛驢”規模和研發投入的縮減。
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時,東阿阿膠的毛驢養殖及銷售業務的收入只剩下了8091萬元,同比減少了56.54%;而研發費用為5842萬元,同比減少了18.8%。
自建工廠能夠保證產品品質,加碼研發投入能夠帶來產品持續的競爭力,這兩項數據的縮減,對於處在逆境下的東阿阿膠來説,並不是一個好的“徵兆”。
再加上,雖然東阿阿膠對阿膠的文化、功效進行了長達多年的挖掘,但是市面上對阿膠產品的質疑聲很難平息。
而從當下來看,曾經大力推動“價值迴歸”戰略的東阿阿膠,現在還在面臨清庫存的難題。
截至今年6月30日,東阿阿膠的存貨為20.29億元,較2020年底的24.78億元減少4.49億元。兩年半的時間,東阿阿膠的去庫存任務依舊艱鉅。
由此可見,東阿阿膠12年狂奔所留下的“後遺症”,也並非是一朝一夕能夠治癒,想要重回巔峯,恐怕並不容易。
截止8月25日收盤,東阿阿膠的股價為34.01元/股,市值為222.4億元。你覺得東阿阿膠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