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8日電 題:一季度“迎考”,中國經濟何以頻獲國際機構青睞?
作者 劉亮
2020年,中國經濟頂住重重壓力,率先在全球實現“V”字反彈,給國際社會留下深刻印象。2021年第一季度即將接近尾聲,從近期多方發佈的經濟預測看,外界對今年中國經濟依然抱有較大的期待與信心。
國際機構紛紛看好中國經濟
世界銀行日前發佈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指出,隨着全球經濟逐步回暖,中國經濟在2021年增長將更加強勁,預計將實現8.1%的增長。而其他大型經濟體在危機中受創較深,預計將平均增長4.6%左右,略低於危機前增速。
無獨有偶,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可謂“一騎絕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對中國經濟投下了“信任票”,預計中國經濟將增長7.8%,在絕大多數G20成員中保持明顯領先優勢。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將中國今年的GDP預測從8.0%上調至8.4%,並稱中國是目前唯一開始使宏觀經濟政策設定正常化的主要經濟體,經濟表現整體好於預期。
基於中國經濟在今年前兩個月的強勢表現,近期各大國際金融機構也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巴克萊預計中國經濟將實現9.4%的增長,高於此前預期的8.4%;瑞銀則將中國GDP增速從此前的8.2%調升至9%。
多方利好提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中國經濟頻獲國際機構青睞不是沒有理由。多家國際機構一致認為,有效的疫情防控為中國經濟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是中國經濟的恢復速度能始終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去年同期,受疫情困擾,中國經濟活動一度嚴重受阻。但在疫情有效防控下,中國經濟得以實現恢復性增長。據官方近期披露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主要指標同比增速全線超過30%。多項亮眼指標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日前表示,儘管今年來中國出現一些局部聚集性、散發性疫情,但得益於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宏觀政策實施有效,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積極因素也在累積增多。
多家國際機構還指出,隨着全球經濟逐步復甦,全球需求回升也帶動中國進出口快速增長。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中國對東盟出口額同比增長40%以上,對美國出口額增長70%以上;中國吸收外資、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了31.5%和32.2%。
“信任票”不等於“高枕無憂”
儘管多家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但這並不意味中國經濟就可以“高枕無憂”。
劉愛華提醒,刻下中國經濟仍在恢復性增長過程中,還存在行業、領域間不平衡現象。例如,一些接觸性、聚集性行業的消費和服務等指標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亦指出,今年中國經濟還處在疫情衝擊的修復期,不能過於盲目樂觀。一方面,海外疫情輸入壓力猶存;另一方面,國際上的流動性氾濫,使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或對中國出口企業造成影響等。
面對內外壓力,多名學者與專家建議,中國要穩固當前經濟發展勢頭,提升風險抵禦能力。宏觀政策上要避免出現“急轉彎”,及時對經濟薄弱環節精準施策,促進經濟的均衡復甦。同時還要提高警惕,前瞻性做好應對各種內外部風險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