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油田“創客”史昆:讓油井管道順暢無堵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匠心追夢人

2月的青藏高原,寒風凜冽,冷氣逼人。在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溝鎮的尕斯油田,科技日報記者見到的青海油田公司採油一廠尕斯第一採油作業區採油班班長、採油技能專家史昆,他身穿紅色工服,正給年輕員工講解採油技術要點。

在青海油田公司,大家都稱史昆為“創客”。這一稱呼毫不為過,他發明防凍取樣閥,解決高原油井冬季取樣難題;開展崗位技術創新項目91項、創新成果獲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2項、省部級創新成果13項、企業級創新成果獎40項;獲國家專利16項,發表專業論文19篇……

不斷創新,讓史昆收穫了大量榮譽: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最近,他帶領公司創新團隊在2020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以參賽項目《提高高含鹽油井取樣成功率》摘得青海賽區冠軍獎牌。

“榮譽屬於過去,未來我還要繼續努力,為祖國獻上更多石油!”史昆説。

從“採油小白”成長為技能競賽冠軍

1977年,史昆出生在山東。由於當兵的父親復員轉業,上世紀80年代初,史昆一家闊別故鄉,遠赴青海定居。1995年,從石油技校畢業後,史昆來到青海油田生產一線從事採油工作,這一待就是26年。

初到採油作業區,史昆還不到18歲,眼前的蒼茫戈壁、風沙肆虐,讓他一度覺得“這是個沒有生命的地方”。

彼時,史昆還是個“採油小白”,連最基本的壓力錶也不認識,完成本職工作都困難。“那時,我真的感覺壓力好大。”他回憶道,“我下定決心跟着師傅好好學,一定要熟練掌握採油工的相關技能,做一個懂技術的採油工!”

於是,史昆在工作中處處留心,白天上井時,就把井上出現了什麼情況,別人是怎麼處理的,都一一記在筆記本上,晚上一有時間就拿出來細心揣摩。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史昆熟練掌握了量油、調參、碰泵、加皮帶等採油工必須掌握的技能。

1997年,公司要舉辦技術比武競賽,在同事的鼓勵下,史昆報名參與。“其實我當時心裏沒底,我就是想檢驗下過去兩年的學習成果。”他説。

此後20年,史昆似乎和各類技能比賽“槓上了”。大大小小的崗位大練兵、技術大比武、專業技能比賽,他參加了十多次。每場技能比試中,史昆都能斬獲桂冠,2019年,42歲的史昆獲得所在油田最高技能職稱。

一場場技能競賽,讓史昆迅速成長,但他也逐漸意識到,以一己之力無法完成技術創新,需要發揮團隊的力量。

於是,在2014年4月,青海油田公司創建了“史昆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着力培養採油技術工人。短短几年間,史昆共完成近2000人次的培訓,參培人員中2人被聘為青海油田公司技能專家、2人被聘為首席技師,有的則走上了技術管理崗位,成為生產管理幹部。

攻克高原油田“鹽堵”技術難題

在日常工作中,史昆善於觀察琢磨,只要是有可能突破的難題,他就敢嘗試;只要是有助於節能提效的點子,他就會埋頭和同事一起研究,努力探尋破解之法。

由於青海油田附近有許多天然鹽湖,採油時經常會採出水,導致原油中會出現結晶鹽,從而造成油井管線堵塞。長期以來,採油工人只能用“熱水澆灌”等土辦法去疏通管道。

2020年伊始,為解決“鹽堵”難題,史昆帶領技術骨幹進行現場調研、找到技術突破點,之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18個治堵方案,並將其中3個最優方案在一線進行實驗。經過短短半年的調試,“鹽堵”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而點子不斷的背後,是史昆26年如一日的學習與積累。

朱懷超是青海油田公司採油一廠的一名地質技術員,也是“史昆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的成員之一。説起自己的師傅史昆,朱懷超眼裏滿是敬佩。

“每天工作再忙,師傅也會抽出兩個小時,或做一次井組分析,或繪製一幅圖,或看一本專業書。他常説,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徑就是不斷學習。記得有一次參加技能大賽,大家對於三維視圖繪製這項技能都不太重視,覺得大賽不會考,但師傅卻告訴我們技多不壓身。事實證明,這項技能對於我們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朱懷超説。

回首26年的職業生涯,史昆覺得,採油對他已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而這份使命的底色是對石油、對高原的熱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8 字。

轉載請註明: 高原油田“創客”史昆:讓油井管道順暢無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