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雲端上的邊寨 青山中的夢想

由 湯生 發佈於 財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雲端上的邊寨 青山中的夢想

--雲南省臨滄市沿邊村寨建設小康村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一條條公路在高山上迂迴盤行,綿延起伏的青山之間是白茫茫的雲海,雲端之上,青山之中,是一個個五彩繽紛的美麗村寨,還有雄偉的國門和一個個莊嚴的界碑……

雲南省臨滄市境內擁有近300公里的邊境線,邊境線上分佈着241個村寨8.85萬人。近年來,臨滄市實施興邊富民等五大工程,努力把沿邊村寨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沿邊小康示範村。今年5月,臨滄8縣區全部實現脱貧摘帽。

國慶前夕,記者走進臨滄沿邊村寨,體驗邊疆各族羣眾的小康新生活。

阿佤山上的國門新村

雲端之下是美麗的縣城,雲端之上高山之巔有一個美麗的國門新村,這便是臨滄滄源佤族自治縣的縣城及國門新村。這個離永和口岸600米的佤族寨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各家門旁有一個小菜園,新村300米之外的山箐便是國界。

“我們村64户238人是2017年搬到這裏的,原來住的山樑上的老寨太擁擠,房屋破舊,交通不便,許多村民希望搬遷,政府就幫助我們建設國門新村,每家補助4萬元,去年10月搬遷入住,這裏生活好,風景也好。”勐董鎮永和社區國門新村佤族村民鮑艾保向記者介紹。

據勐董鎮沿邊小康村建設工作隊隊長張仕偉介紹,2019年國門新村人均純收入達1.3萬元,去年開展沿邊小康村建設以來,幫助國門新村提升改造和發展鄉村旅遊,累計投資7500多萬元。下一步要在新村附近建設一個商貿物流園區,發展口岸邊境貿易。

在臨滄邊境線上,有許多像國門新村這樣新建設的美麗村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成為邊境線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高山果園的甜蜜生活

層層疊疊的台地,漫山遍野的果樹,綴滿枝頭的沃柑,在夕陽下熠熠生輝……這是記者9月25日在滄源縣芒卡鎮萊片村山岡上看到的場景,3100畝的沃柑基地,距緬甸南鄧特區僅3公里多。

“我們村搞立體種植,800米以下種蔬菜,800米以上流轉土地種沃柑,平時有200多人在沃柑基地務工,採摘果子時可達到六七百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了。”萊片村黨總支書記王朝暉説。幾年前,萊片村黨支部與滄源博源農業公司合作,將50萬元的部分產業發展資金進行入股分紅,2019年萊片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78萬元,同時成立農業種植合作社帶動102户羣眾發展沃柑種植600畝,實現羣眾務工年增收200餘萬元。如今芒卡鎮已種植沃柑7290畝,今年產值2070萬元。

羣山之中若隱若現的邊境各民族村寨,多年來依靠一個個綠色產業摘掉了窮帽,河谷壩子種橡膠、甘蔗、蔬菜,高山之上種核桃、沃柑、魔芋、堅果。如今仍然靠綠色產業大步奔小康,不過今天的邊疆羣眾已不僅僅是賣原料了。在海拔2000多米的臨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尖山村,不僅種植了3481畝魔芋,去年還建成每日可加工30噸鮮魔芋的加工廠,原來賣原料6元1公斤,加工成魔芋乾片後可賣18元1公斤,村民們每畝年收入達1.7萬多元。

去年以來,臨滄市集中力量在邊境沿線打造產業村、旅遊村、較大村、口岸和邊境貿易村、遂行軍事任務村5種形態的村莊,鎮康、耿馬、滄源3縣沿邊的241個自然村面貌煥然一新,2019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0元,超全市平均水平653元。在祖國西南邊疆,一幅幅美麗、富裕、文明的沿邊小康村的生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光明日報》(2020年10月0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