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有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建築業總產值約為24.84萬億元,即使從2010年以來,我國建築業總產值增速、利潤總額增速、總產值利潤率總體呈下滑狀態,但建築行業的整體規模依然龐大。
建築行業的特點在於,其行業成果不是一個單純的地上/地下建築,其更多的承載了交通、住宿、醫療、休閒等現代居民的生活需求,而這些需求又和城市規模、城市經濟活力等發展要素結合在了一起。因此建築行業的整體行業水平對城市乃至國家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現在的建築行業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相較於其他行業,建築行業的智能化水平較低,甚至有些落後,也沒有產生垂直於建築行業的科技型獨角獸企業。
就智能化技術而言,建築行業的智能化產品也多集中在人員管理、業務審批等通用環節,而少有針對具體項目實施過程的全週期解決方案。
陝西華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築科技)的CEO王平説:“單從軟硬件結合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來看,建築行業的智能化水平幾乎是零。”
在過去一段時期內,我國的人口紅利還未消失,市場上的體力勞動者也相對充沛,這就造成了在建築施工領域的粗放式管理,而粗放式管理無論對工程質量還是工地上的工人都有可能導致一定的安全隱患。
舉例來説,一般的施工現場如果想判斷塔吊是否超載,最常用也幾乎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一個管理員去現場查看。但問題的關鍵是施工方有時根本無法有效監管管理員的行為,其評估效果也十分主觀,安全隱患依然無法及時準確地暴露出來。
基坑下沉等危大工程同樣有這樣的監測窘境。
通常施工單位會聯繫第三方檢測機構,利用水準儀對基坑進行測量,然後對測量數據進行記錄。在這個過程中,不排除第三方機構出現點位遺漏、有意或無意的數據遺漏、數據錯誤等情況,這就意味着在施工環節的關鍵數據上,管理者要承擔數據失真的風險,也意味着真實隱患重重的情況下,施工單位卻缺少可信任的數據來有效支撐安全管理決策。
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在建築工地上從事簡單體力勞動的工人越來越少,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嚴格,再有“新基建”發展理念的加持,很大程度上促使着建築行業進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升級。
那麼,如此發展形勢下,施工單位如何用更少的人更高效、更安全地完成工作?
王平表示,“所有的傳統行業一定會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實現轉型升級,這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我們在2015年成立了華築科技,並一路探索建築行業信息化大幅轉型的破局之勢。”
針對傳統施工項目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華築科技打造了“項管家”軟硬結合數字施工生產管理SAAS雲平台。
這款雲平台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管理和監測的目標,包括安全管理、質量管理、機械管理、勞務管理、數據管理、施工進度管理等多個模塊,通過鏈接相應的傳感器和數據通路,華築施工雲平台可實現施工生產全週期的在線監測和可視化管理。
以文中提到的塔吊作業監控難的問題為例。華築科技“項管家”的塔吊管理系統通過在塔吊駕駛室安裝設備終端,並配備相應的可視化傳感器、限位傳感器等設備,可有效防止塔吊與塔吊之間、塔吊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碰撞,防止塔吊非法侵入限制區域,對塔吊超載和超力矩進行監測。
該系統可對所有影響塔吊正常作業的因素(包括塔吊自身因素和環境因素)進行遠程監控和實時預警,對於作業裝備而言,這是一種十分先進的安全防護管理措施。
當然,要想實現高質量的監控,並完成產品落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王平告訴創業邦:“在整套軟硬件解決方案的研發過程中,數據採集、模型搭建都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不光要求研發人員具有相當的技術能力,同時還要有豐富的行業和業務經驗。”
以基坑監測為例,傳感器的安裝位置、安裝數量都要經過嚴格的計算,才能保證採集到有價值的數據,同時整套系統還要有好的計算模型和計算能力,才能輸出準確的結果。除此之外,施工現場的干擾條件較多,因此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同樣需要解決方案提供商考量。
華築科技產品模塊化的設計能夠更好地適應不用施工單位的具體需求,其產品雖然以項目的方式提供軟硬件整體解決方案,但其中的應用模塊可由客户自主添加。
目前華築科技參與過包括北京大興機場、杭州奧體中心、蕭山國際機場、斗門水庫等在內的4000餘個大型工程項目,並與多家國內知名工程建設企業進行過成功合作
人員方面,華築科技目前擁有員工200餘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佔比超過一半。
融資方面,華築科技於2021年1月18日宣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據介紹,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加大產品技術攻關、增強渠道建設等方面,並進一步打造華築科技的產業核心競爭力。
本文文章圖片來源於華築科技,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