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有2億農村人口未曾擁有銀行賬户 巴曙松:數字人民幣有獨特優勢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餘思毅
“大灣區有條件發揮數字人民幣的獨特優勢,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巨大的機遇。”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11月21日舉辦的第九屆嶺南論壇上指出,當下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由服務經濟向創新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經濟雙循環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怎麼發揮作為金融開放樞紐的重要功能,值得探究。
在巴曙松看來,從法律法規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的角度看,發行人民幣數字貨幣可率先推動辦公區數字貨幣的廣泛應用。“現在我們成功推出了跨境理財產品,下一步如果要進一步擴大發展采購試點範圍,數字人民幣獨特的可控交易和跟蹤優勢,可以解決現有金融體系可能不容易解決的環節。”
他還表示,大灣區有三套金融監管體系,強化三地的監管協調,進而降低三地資金資產快速流通的法律風險,有利於迅速提升中國的跨境金融監管能力。
據悉,第九屆嶺南論壇由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指導,嶺南校友會和財新傳媒主辦。斯坦福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等多位專家出席,從產業變革、市場需求、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投資機遇等不同角度出發,討論新變局中各主體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巴曙松在嶺南論壇上演講 時代財經攝
人民幣數字貨幣在大灣區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在演講開始,巴曙松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實現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這裏的城市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是科技與製造業的中心,具有較雄厚的創新基礎,而且民營企業眾多,市場經濟活躍。再加上,這個裏三種貨幣、多個體制並存 ,有豐富的對外開放經驗 ,經濟開放度高。”
在巴曙松看來,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城市羣的發展階段。在城鎮化穩步推進過程中,城市羣正成為觀察中國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視角,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與發展是圍繞城市羣的發展而展開,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這樣一個國內開放程度非常高的城市羣。
據悉,2020年廣東省新增信貸和直接融資總量均居全國前列,2020年新經濟債券市場募資增長64% 。在大灣區裏面,香港、深圳、廣州等今年的增加值達2000億以上。巴曙松提供上述數據後指出,疫情之後經濟復甦,全國區域差異很明顯,大灣區城市羣顯示了強大的修復力與生命力。
巴曙松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由服務經濟向創新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金融業空間分佈由香港單中心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傳統金融業之外,特色金融日趨豐富。巴曙松還認為,在大灣區有條件發揮數字人民幣的獨特優勢。
據悉,2020年10月8日,央行數字人民幣(DC/EP)以“數字人民幣紅包”的形式在深圳市羅湖區首次推出使用,個人中籤者可在羅湖區轄內已完成數字人民幣系統改造的3389家商户無門檻消費。
2021年1月,福田區也試點“數字入民幣紅包”。巴曙松指出,這是無需依賴銀行賬户的松耦合模式。
巴曙松分析,中國內地仍有高達2億未曾擁有任何銀行賬户的農村人口,也可利用數字人民幣進行小額交易,從而實現普惠金融。此外,DC/EP實行可控匿名,這不單有助央行追蹤交易並打擊洗黑錢等非法活動,同時政策制定者亦能通過這項特性,實施更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落實貫徹執行其他法規。
巴曙松坦言,從深圳的試點看,DC/EP主要定位於小額、零售支付,在羅湖區已有眾多商户使用,如商場超市、生活服務、日用零售、餐飲消費等,這説明數字人民幣在深圳已經有了較多的應用場景。
他認為,下一步應該嘗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國際使用,藉助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密的經貿聯繫。結合數字人民幣試點,從國際法律法規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等角度,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户或用户,直接藉助數字人民幣與境內商户與用户交易往來。
央行區塊鏈平台為金融發展保駕護航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人民幣數字貨幣的可追蹤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巴曙松進一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和新基建發展需要大量的融資,中國人民銀行建設區塊鏈平台,人民幣國際化面臨非常大的機遇。
巴曙松稱,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需要多元化離岸金融服務和離岸金融產品的支持,在境外特別是在香港國際中心形成一個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突破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巴曙松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面臨重大機遇,應提升相應資產市場影響力。他分析,2020年6月份,人民幣兑美元兑歐元匯率先後進入升值區間,歷史經驗顯示,人民幣進入升值區間往往是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推進的較好機遇期。
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需要多元化的離岸金融服務與離岸金融產品的支持,通過打通境內與境外人民幣資產流動的通道,為離岸人民幣提供收益可觀的人民幣資產,提升人民幣吸引力,如推動債權資產跨境轉讓便利化。
巴曙松還提到,十四五”將是大灣區新基建加速投入的階段,5G設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規建設、數據中心等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除了政府部門外,民營部門也在持續加碼投入,紛紛掘金大灣區新基建市場,金融科技發展為債權流轉提供重要保障。
他進一步表示,強化金融科技應用與監管協調,能推動大灣區債權市場融合。“參照貿易融資簡化中小企業外債備案、登記的相關手續,金融科技發展為債權流轉提供重要保障,進一步強化其信貸資產流動性,為中小企業降成本。 ”
巴曙松還稱,藉助綠色金融科技能完善綠色信息的交流互動,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綠色項目目前在國內監管難度較大,可以藉助金融科技來建立跨部門的綠色金融信息數據庫,促進信息的交流標準建立和強化披露,比如説藉助區塊鏈技術來保證綠色經濟的真實性。
現場一位在美資銀行從事放貸款業務的資深人士告訴時代財經,當下在綠色金融方面,確實存在真實性認證的難題。綠色金融ESG評價系統中,與環境(Environmental)相關項目還比較好判斷,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則比較難以界定。“S、G方面如何體現綠色,如何保障真實性的比較難的。”
此外,巴曙松還提到,金融服務一體化可以借鑑歐盟經驗在現有進展基礎上建立“單一通行證”制度。他建議,未來可考慮在大灣區推廣歐盟的金融機構“單一通行證”制度,允許粵港澳三地監管機構授予本地資格。金融機構擁有“單一通行證”,可以在大灣區自由開展業務,無須展業地監管機構的進一步審批。
他還建議,可考慮利用廣東的地方立法權,將部分與跨境金融業務密切相關的香港金融判例法,通過立法轉換為大灣區地方金融法規與規範性文件,也可考慮設立大灣區跨境金融事務法庭,加強廣東與港澳在商法領域的仲裁合作,建立高效率的跨境金融糾紛合作調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