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降幅收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高於50%的榮枯線……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經濟形勢低迷的情況下,中國上半年經濟復甦的穩健態勢,讓國際社會眼前一亮,為全球經濟注入信心。許多外媒紛紛將視線聚焦中國經濟快速復甦背後的深層原因和潛在動力。分析人士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經濟活動復甦水平會呈現拉長的U形,預計只有中國的復甦速度會較快,更偏向V形”。近日,來自11家機構的分析師的調查顯示,相較於其他正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國家,中國經濟增長形勢更好,將是今年唯一一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那麼,國際社會緣何如此看好中國經濟V型復甦前景呢?
其一,中國宏觀政策空間充足。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從中央到地方迅速行動,在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等方面,推出一批更大力度、更加精準、更加協調、更加有效的宏觀政策措施,備足政策工具箱,增強宏觀政策的彈性和韌性,打出了一套積極、靈活、高效的“組合拳”,包括擴大基建支出、專項債在規模和速度上明顯加快、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發放特別國債等。這些針對性強精準性高的政策,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確保了中國經濟在“掛擋重啓”之後平穩向前。隨着疊加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經濟穩健復甦的進程還將提速換擋、而且成效可期。
其二,中國經濟彰顯強大韌性。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金融工作搞得好不好,是檢驗經濟是否平穩健康發展的“試金石”。中國銀保監會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超13萬億元,同比增速27.6%;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0.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6.22萬億元。此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個月正增長,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服務業生產指數由降轉升,工業用電量增速加快,服務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由降轉升。疫情不但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反而驗證了中國經濟的免疫力。近期中國股市大漲更是展現投資者信心,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彈性。
其三,中國消費市場加速復甦。在外需受阻的情況下,中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穩住經濟基本盤。4月份以來,市場銷售連續3個月好轉,5月商品零售規模已接近去年同月水平;高科技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速由負轉正;端午假期全國累計接待國內遊客4880.9萬人次。隨着消費水平的復甦和國內經濟刺激措施發揮效應,中國未來消費市場發展的動力強、後勁足,復甦勢頭將會更迅猛。此外,從中央到地方持續發力,部署推進了一批民生重大工程項目落地。數據顯示,今年1-5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7.9%,增速比1-4月加快6.8個百分點,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方面作用明顯。“忙起來”的企業、“亮起來”的城市,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為全球經濟帶來曙光。
回望2020年“上半場”,疫情大考下的中國經濟表現令國際社會驚喜。展望未來,常態化疫情防控下,中國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只會越來越多、前景只會越來越光明,將給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的動力、帶來更多的活力。(南方網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