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6月至11月是北京消費季。北京市68個商圈、300家品牌企業、2000 品牌門店以及互聯網平台企業線上線下聯動,為消費者提供豐富多彩的夜間消費活動,滿足夜間消費的多元需求。圖為7月31日晚,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大悦城青年理想生活節市集現場。 劉帥冶攝(人民視覺)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外媒關注。
俄羅斯《專家》週刊網站報道稱,中國經濟在疫情後的短期恢復情況令中國領導層滿意。但長期來看,中國遇到了一系列問題。“雙循環”是中國相對較新的經濟戰略,但這種模式也不能説是全新的,因為它是幾年前開始的中國經濟模式結構性調整的固有內容:從外向型經濟轉向依靠國內市場和強大內需驅動的經濟。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理解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先要對目前的國內外大背景有所瞭解。從國際形勢來看,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國際貿易和全球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國家間出現不同程度的貿易爭端。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產業鏈正面臨重組的壓力。同時,從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程來看,毫無疑問,中國的快速發展受益於近幾十年的全球化經濟發展進程,但中國並不是全球化的核心,大部分產業仍然長期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下端。這是因為全球化主要是有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依賴技術、資金方面的優勢推動的,中國是在遵循它們制定的規則前提下的參與者,西方國家並不希望中國的企業轉向產業鏈的上游或者是中上游發展。因此,中國要進入全球化產業鏈中高端,以擴大內需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加強科研能力,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未來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趨勢做出的重大判斷,是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變化。首先,在經濟發展模式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更加依靠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更加強調技術的原創性,從而實現發展質的飛躍。其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着中國政府必須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促進要素市場化,發揮技術、人才、土地、資金等市場各要素的積極作用,政府在行政效率、財税體制、金融市場、科研體系等方面都必須加大改革力度,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另外,國內大循環要求中國加快統一市場的建立,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地市場間的互聯互通,加強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與中西部欠發達省份的市場聯繫。最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必須以國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繼續深化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形成“雙循環”格局。
然而,目前中國在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的過程中仍面臨眾多挑戰。一方面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繼續維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是一大挑戰。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速度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仍然保證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大挑戰。此外,面對疫情衝擊,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採取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這必然對中國國內貨幣政策造成影響。如何保持適當貨幣流動性,降低資金成本,同時又不大水漫灌,引導市場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領域,這也對國內政策協調能力提出挑戰。
因此,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過程也是克服眾多挑戰的改革過程。這一方面要求中國深化改革,包括中國政府自身行政能力改革、中國製度創新、資本市場改革,在促進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基礎作用的同時,加大政府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促進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增加,從而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經濟循環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要求中國堅持開放,以中國新發展理念帶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從中國經濟發展中受益,從而推動更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也為國際治理提供新思路、新理念。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當前的全球化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並沒有實現財富分配的公平公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差距在拉大,不同階層間的居民收入不平衡等問題都亟待解決。中國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非排斥開放、走向封閉,而是以更堅定的姿態參與全球化進程,促進全球化積極發展。中國希望利用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完善的工業體系、豐富的人才儲備以及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以中國人民生活需求為導向,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科技大國轉變,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進入全球產業鏈中高端。在此過程中,中國將會帶動更多國家,尤其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共享中國發展紅利,促進更多國家富裕起來,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把“蛋糕”做大,這也有利於全球經濟秩序更加均衡完善。從全球共同發展的層面來説,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促進全球化均衡發展提供力量,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實踐。
(艾大慶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