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財經實習生李旭雅/文
目前,數字醫療服務平台微醫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微醫”)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2月底,微醫已經完成了超過4億美元的Pre-IPO融資,估值近70億美元。從去年至今,微醫已進行了三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7.5億美元。
據悉,微醫將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WVR)申請上市,IPO完成後將成為中國醫療及醫藥行業第一家以WVR上市的公司。
用户眾多仍虧損
據瞭解,微醫的前身是由廖傑遠2010年創建的“掛號網”,平台提供預約掛號等就醫流程優化服務。從掛號起步,微醫集團逐漸向在線問診等業務模式升級。2015年正式改名升級為“微醫”,同年,微醫創建了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由此開啓了互聯網線上問診新業態。
據招股書顯示,目前微醫累計註冊用户222百萬名,平均月付費用户數達25.4百萬名。除此之外,微醫還為200多家企業用户提供一體化健康管理服務,累計覆蓋超過19百萬名會員。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醫院的締造者,微醫雖然用户眾多但是收入卻不見漲。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微醫收入分別為2.55億元、5.06億元、18.32億元。近三年分別虧損40.52億、19.37億元、19.14億元,累計虧損79.03億元。數據顯示,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累計20.41億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流量變現太困難盈利模式需開拓
招股書顯示,微醫的營收主要源於兩塊:醫療服務與健康維護服務兩大主營業務。
其中,醫療服務收入主要來自用户使用收費,包括在線預約、線下首診、病歷獲取、在線複診、電子處方、處方配藥和在線結算(醫保+商保)醫療費用等。
健康維護服務主要是向慢病患者收取會員服務費,以及與保險公司共同開發健康險產品,這部分佔收入的大部分。有業內人士表示,會員制在增強用户粘性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但在醫療體系內要想靠這部分業務賺錢,還是很難。
微醫對於自己收入規模整體增速很高,但淨虧損也在逐年擴大的原因認為,是由於企業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大量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基礎設施的搭建上,自稱在這個領域已經實現了“高強度的發展和技術壁壘”。
解決辦法只有電商?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三大行業巨頭——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都已經上市,走在了微醫的前面。同時,營收與淨利潤也是微醫的好幾倍。
究其根本,最大的原因是微醫只是一個服務平台,不銷售藥品、保健品導致盈利模式不清晰,流量變現困難。例如已經上市的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患者在確診用藥後就能直接導流到該平台進行藥品銷售。這些電商企業除了賣藥外還會開展體檢、醫美、口腔和基因檢測等營利項目。
正是由於微醫專注服務的特點,它的用户規模和活躍量穩居前列。其註冊用户規模已接近阿里健康的年活躍消費者數量,其月均付費用户數遠高於平安好醫生。
此外,在打通地區醫保體系,實現“社保-商保-用户-醫療-醫院”數據互聯互通這一環節上,微醫同樣走在了前列。
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據招股書披露,微醫將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數字醫療服務的規模:擴大城市覆蓋和會員覆蓋;繼續開發創新增值服務和產品,以提高會員粘性;繼續利用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提高數字醫療服務的有效性和效率。
此外,微醫還將通過戰略伙伴關係、合作和投資等,持續發展業務。